刘焉刘璋父子与益州儒学
刘焉(128—194),东汉宗室,为汉景帝之子恭王刘馀之后,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人[10]。
自景帝三年(前154年)刘馀封恭王,至后汉末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十二月刘焉疽卒,恭王脉系已历348年之久。中国古代宗法嫡长子继爵(无嫡立庶长),刘焉“支庶家焉”[11],为小宗,虽为宗室,已远祖祢,故无爵可袭。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十一月,尚书令左雄疏“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诏“郡国举孝廉限四十以上”;桓帝永康元年(167年)五月,诏举贤良方正。是年刘焉年满四十举贤良方正,逆推四十年,刘焉生于顺帝永建三年(128年),卒于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十二月,历顺、冲、质、桓、灵、少、献七帝。
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刘焉年二十,以宗室拜郎中,奉司隶校尉祝恬为师。后祝恬举刘焉晋中郎,居京师。延熹三年六月,司徒祝恬薨,刘焉见宦官专权、党锢初起,遂执中庸狷行,洁身自保,辞官避祸,小隐阳城七年,以教授儒经家法为业,这为其后举贤良方正、获清名奠基。
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刘焉年满四十,以德行察举贤良方正,当时胡广为司徒,辟焉司徒府掾为文吏。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九月,刘焉补洛阳令缺,掌治民、劝善惩奸、理讼、农时、集课税。熹平四年(175年)三月,刘焉迁冀州刺史。光和元年(178年)十月,冀州刺史刘焉业满三年,迁南阳太守;刘焉治南阳宽民,其后袁术乱南阳,百姓多西投刘焉。
光和三年(180年)四月,江夏蛮反,乱平后刘焉迁九卿宗正。光和五年(182年)十月,太常杨赐晋太尉,刘焉迁太常。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刘焉见灵帝政衰,王室多故,四方兵寇,刺史威轻,用非其人,以致吏民怨叛,遂建言“刺史改牧,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当时交州牧缺,刘焉于是内求交州牧以避世难。交州远离京师,民风纯顺,土多珍货,为避难之所;当时侍中广汉董扶是术士,对刘焉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下气”,刘焉于是更求益州。朝廷听从刘焉之议,用刘焉为益州牧。
中平五年(188年)五月,益州马相、赵祗自号黄巾,起兵绵竹,杀绵竹令李升、益州刺史郗俭。朝廷以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九月初,刘焉入蜀居绵竹;随即收摄行法颁令百姓、抚纳离叛、务行宽惠以稳局面。后刘焉收南阳、三辅入蜀流民数万家为“东州兵”。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在朝中的长子、左中郎将刘范,次子、治书侍御史刘诞联合征西将军马腾策划进攻长安,但密谋败露,刘范和刘诞被杀。不久,绵竹发生大火,刘焉所造的乘舆车具被焚毁,府邸也荡然无存。刘焉被迫迁州治到成都。由于丧子之痛,又担忧灾祸,不久刘焉便发背疮而死。
刘焉出身宗室,自幼受教儒学,以仕进为途,接受儒家思想是其必然。儒家将士人分四类:志士仁人从权以义;狷者明哲洁身自保;狂者不羁不失进取;乡愿媚世贼道乱德。刘焉在求为益州牧之前,其立身行事,为狷者。
自桓帝永康元年(167年)至灵帝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建言“刺史改牧”,二十二年间刘焉历官六职,其间宦官专权,又发生党锢之祸。刘焉既不附宦奸又不讦朝政,洁身自好,有所不为,清行言逊,乃获清名于世。
刘璋(?—219),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人。刘璋能据益州二十年不倒,与其父刘焉拓霸之功分不开。刘焉在益州割据一方,“造作乘舆车具千余乘”,朝廷方面于是派他的儿子刘璋到益州劝说刘焉,刘焉也就把刘璋留在了身边。刘焉卒后,益州大吏赵题等人认为刘璋温仁,便于控制,就上书朝廷表璋为益州牧。由此,刘璋遂割据益州二十年之久。
刘璋作为一文士,继益州牧后,是比较重视德治的,比较重视用人和纳贤。《三国志》卷38注引《益州耆旧传》:“商字文表,广汉人,以才学称,声闻著于州里。刘璋时辟为治中从事。”[12]商即王商,《华阳国志》又载:“商劝璋揽奇拔隽,甚善匡救。荐致名士安汉赵韪及陈实盛先,垫江龚扬、赵敏、黎景,阆中王澹、江州孟彪,皆至州右职、郡守。”[13]而龚扬、赵敏“以令德为巴郡太守”。在刘璋治下,当时益州是“土美民丰,宝物所出”,“国富民强,户口百万”,“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文化上,当时蜀中鸿儒秦宓,多为人称道,刘璋多次派人征招。而另一学者任安,刘焉曾向朝廷表荐过。任安的两个弟子杜琼和何彦英都被刘璋招为官。张裔“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郤正少时“安贫好学,博览坟籍”,谯周少时“耽古笃学”,曾多次问学于秦宓,侧面反映了刘璋治下,在益州的人多崇学问。当时“益部多贵今文经而不崇章句”,今文经在益州占主流,但也有学者远游至荆州学古文经。而刘璋的两位宾客来敏和孟光时常辩论,来敏“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雅训话,好是正文字”,孟光则“博物识古,无书不揽,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呵左氏”,两人在学术上的辩论反映出刘璋治下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也体现了当时益州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刘璋据蜀二十余载,作为一个弱势集团的领导人,又是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环境下,和其他割据集团相比,其境内政治较清明稳定,社会经济、文化有不少发展,可见他也是一个具有仁爱思想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