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将军马援在潜江的传说

一、伏波将军马援在潜江的传说

光绪《潜江县志》记载:潜江有一座汉马伏波将军祠,“旧在县七里河东黄汉垸,久废。明隆庆四年,邑同知李崇信重建”。同卷还收录了李崇信所作《重建马伏波将军祠记》:“汉新息侯马伏波将军祠,荆鄂故道间,在在有之。意其征南时,都人沐其过化,久而祠之。”[24]

马伏波,即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这位以“马革裹尸”而闻名于世的“光武中兴”名将,于东汉之初,决策陇蜀,西平诸羌,南征交趾,北遏乌桓,最后死于平定五溪蛮的前线。其一生戎马倥偬,功勋卓著,为东汉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任命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东汉光武帝刘秀对马援的评价是:“伏波论兵,与我意和。”并且“每有所谋,未尝不用”。[25]而刘秀一向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极为自负,大将出征之时,刘秀身在洛阳却往往对战局发展皆临时颁发诏赦,实行军事遥控,这些在《后汉书》吴汉、岑彭、冯异等人的列传中都有体现。两相对比更是突出了马援的殊荣。

马援并非潜江人,而潜江人为何如此崇敬他并专门修建一座祠堂而四时供奉祭祀呢?李崇信《重建马伏波将军祠记》中道出了缘由:“意其征南时,都人沐其过化,久而祠之。”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泛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女子徵侧、徵贰聚众造反,攻取城邑,西南各郡群起响应。徵侧等占据六十多座城邑,自立为王。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拜时任虎贲中郎将的马援为伏波将军,统领军队南平交趾。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至建武十九年(43年)春,全歼徵侧、徵贰等部。马援还对岭南地区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改革,《后汉书·马援传》记载说:“(马)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26]可见,马援改革的核心是用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生产关系取代当地落后的社会制度。而这样的改革也在岭南地区颇得民心,马援因此树立了威望。

捷报传京都,光武帝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次年马援率部凯旋时,朝野纷纷祝贺,光武帝赐他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马援却毫无得意之情,并留下了一段名垂千古的话:“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要死于边关,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在儿女手中邪?”“马革裹尸”成为后代将士为国征战时必用的豪言壮语。

建武二十三年(47年),五溪蛮反汉。五溪蛮亦称“武陵蛮”,是东汉至两宋对分布于今湘西及黔、渝、鄂三省市交界地沅水上游少数民族的总称。光武帝先是派刘尚征讨,竟遭全军覆灭,后派李嵩、马成征战,又连连失利。于是马援主动请缨,光武帝怜惜其年老不许。但最终马援以六十二岁高龄披甲上马打动了光武帝,于是便有了这位百战老将的最后一次出征。

马援多次平叛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常胜不败,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爱惜将士,同甘共苦,深得部下爱戴;二是马援不仅善打军事仗,而且善打政治仗。他在平叛的过程中总是废止苛政,修缮城郭,兴修水利,抚境安民,鼓励农耕,这样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民间传说,马援南征五溪蛮时经过了潜江。当时,洛江(明清时期称通顺河,即今潜江城东河火车站一带,亦称黄汉垸)溃口,两岸民舍和良田均被淹没,加之战火蔓延,民不聊生。老百姓又听信谣言:马援军队对征途所过之处的民众都当作“蛮夷”杀无赦。于是,百姓纷纷逃离故土。马援率军进入潜江之后,既不向老百姓征粮征物,更没有大肆杀戮,而是带领南征将士修复洛江溃堤,还发布安民告示:凡返乡耕作者,赏赐购种银子,免除两年税赋。马援还严令将士不得入民宅扰民,其将士都扎营于洛江堤岸上。民众遂纷纷返回潜江,还吸引了一批外籍逃难民众落藉潜江。当地百姓更是将马援修筑的这段堤叫“屯营堤”。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进至壶头(今湖南桃源与沅陵之间的沅江南岸山地),染疫病死。马援死后,部分将士扶其灵柩过洞庭湖,经潜江境内的古洛江入汉水返回京城洛阳。当船行至马援曾率将士修筑的屯营堤时,忽然狂风大作,桅杆折断,不得不停下来留宿。四面八方的百姓纷至沓来,跪拜于洛江边的马援灵柩旁,为这位抚境安民的将军守灵祭祀。此后,当地民众自发兴建马伏波将军祠,四时祭祀。后来又因五代十国时期荆南国王高季昌在此重修堤,屯营堤易名为“高氏堤”。

马援戎马一生,最终实现了“马革裹尸”的誓言,令后人感动敬佩。潜江人不会忘记这位世人敬仰的英雄。明朝正德年间,潜江黄汉垸有位叫李銮的读书人,为了寻找僻静的地方读书,便进入马伏波将军祠,将其打扫整理一番,秉烛苦读。后来,李銮中了贡士,担任丰县知县。他的儿子李崇信也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担任陕西汉中府丞,后擢升同知。孙子李鸣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举,担任陕西西乡知县。李崇信告老还乡后,对马伏波将军祠庇护其家族人丁兴旺,科举屡获功名甚为感动,于是在隆庆四年(1570年)筹资重建了马伏波将军祠。其祠堂共有三间,中殿刻马援木像以替画像,两旁列马武、耿舒陪侍。马伏波将军祠气势宏伟,成为荆楚古道的一大名胜景观。明朝嘉靖年间曾任海丰知县的潜江人喻晓,罢官回乡后,某日凭吊将军祠曾写道:“高氏堤旁汉将祠,具瞻犹见汉威仪。丰功不独题铜柱,遗爱于今载石碑。古木凌空枫叶落,寒烟满地夕阳迟。将军已殁千年后,尚走村童伏腊时”。李崇信、喻晓撰文表达的是对马援将军的敬重,并认为其“马革裹尸”的忠勇精神一定会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