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华台的地位

四、章华台的地位

章华台遗址面积之大、内涵之丰富,居楚国大遗址之首。在章华台遗址发现之前,荆州楚都纪南城遗址居楚国大遗址之首,城址面积约16平方千米。章华台遗址东西长约12千米、南北宽约9千米,面积约108平方千米。它涵盖了古城址区、宫殿基址区和多个墓葬区等。现有勘探、发掘资料显示,东区宫殿建筑基址群规模宏大,现已发现夯土台基22座,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其面积是目前所见楚国建筑基址群中最大的。

发掘资料显示,放鹰台1号宫殿基址的建筑规格很高。它是一个建筑群体,其建筑面积达13000平方米。主要由高台、廊庑、庭院、道路、广场、水榭等多个建筑体组成。彩色瓦和印纹彩绘瓦当在全国周代遗址中为首次发现。章华台遗址出土的西周至春秋阶段的陶容器、瓦类及宫殿建筑群址,正好填补了早中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白。

在楚文化分布的空间方面,过去一直以沮漳河为轴线,以其东西两侧为重点,寻找早期楚文化遗址,探索楚文化渊源,寻觅早期楚郢都。章华台遗址的发现,开拓了楚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空间,过去被认为是云梦泽的沼泽地带,发现了楚国早中期大型宫殿基址群及古城址,使早期楚文化探索区由沮漳河流域转移到了“江汉间”。

在楚文化研究的内涵方面,过去研究的重点是楚墓及出土文物,而对楚王宫殿、城址等资料很少涉及。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楚王活动的中心,即楚王宫殿基址(章华台)及城址,为楚国史和楚文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文物资料。

龙湾东区宫殿遗址群与楚国行宫章华台龙湾楚宫殿基址群的发现与发掘,为全面复原楚国行宫章华台的历史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历史地理学家的史籍考证和考古学者的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认定了龙湾东区楚宫殿基址群即为“楚章华台宫苑群落”遗址。在艰苦细致的发掘、研究工作中,“解决了章华台的地望、宫名与台名,始建与废弃年代、规模、规格和建筑风格等历史上有关章华台悬而未决的问题”[43]

考古发掘成果显示,章华台遗址面积中心地区东西长3华里(约1500米),南北宽2~3华里,包括22个层台式宫殿,以及古河道、古楚湖、古墓葬群等,总面积280多万平方米,是北京故宫面积的整整4倍。

章华台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台园林建筑基址,是我国帝王园林化离宫的先导,代表当时土木建筑的最高水平,对同时代的层台建筑及后世的园林建筑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天下第一台”。

2000年章华台遗址被定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龙湾章华台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在章华台遗址上修建起的“章华台基址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

“北有兵马俑,南有章华台。”章华台和西安兵马俑一起,成为辉耀华夏的两大文化奇观。同时,章华台更是与2500年前同时期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并驾齐驱,交相辉映。因此,从世界古代同期园林建筑艺术成就看,可以说“西方有空中花园,东方有楚章华台”。

楚国章华宫基址的时代之早、规模之宏大、建筑规格之高、形式之独特、保存之完好,在东周列国宫殿基址中均属罕见,其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不可估量。[44]

【注释】

[1]傅岳棻:《潜江旧闻录·序》,甘鹏云原著,吴勇点校:《潜江旧闻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2]刘清祥、曹坤豹主编:《潜江地下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3]潜江市博物馆:《潜江市文物考古调查》,《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4]湖北省潜江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5]潜江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探寻历史遗迹》,长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6]湖北省潜江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7]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此据湖北省潜江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8]潜江市博物馆:《潜江帅家台遗址考古发掘简报》,载《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第五卷)》,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27页。

[9]廖名春、陈明:《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页。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38页。

[11]廖名春、陈明:《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151页。

[12]何建章:《战国策注释·楚策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91页。

[1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7页。

[14](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卷40《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55页。

[15]潜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潜江市志(1986—2005)》,长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835页。

[16](清)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49~553页。

[17](西汉)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07页。

[18]刘玉堂、袁纯富:《楚国水利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19]湖北省潜江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20](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0《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92页。

[21]现在的江陵不在江汉间,而在长江北岸。

[22](西汉)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07页。

[2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附《史记集解》,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55页。

[24](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11《登楼赋》注引盛弘之《荆州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90页。

[25](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卷32《夏水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22页。

[26](清)刘焕原修,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19~520页。

[27](西汉)司马迁:《史记》卷78《春申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91~2392页。

[28]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昭公七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83、1285页。

[29]考古资料证实,章华宫应即龙湾楚宫基址群,章华台应即放鹰台,因放鹰台在龙湾宫殿基址群中,规模最大,层台最高,是基址群中的主体建筑。

[30]郭德维:《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31]于智荣译注:《贾谊新书译注》卷7《退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3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64《江陵府》,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09页。

[33]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卷14《楚策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25页。

[34]徐元诰撰:《国语集解·楚语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94页。

[35](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卷28《沔水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70页。

[36]陈跃钧:《楚章华台考》,《考古学研究》(第五辑),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38]湖北省潜江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39]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40]林家骊译注:《楚辞·招魂》,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11页。

[41]荆州市博物馆、潜江市博物馆:《湖北潜江龙湾放鹰台Ⅰ号楚宫基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3年第3期。

[42]林家骊译注:《楚辞·九歌·河伯》,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3页。

[43]湖北省潜江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页。

[44]湖北省潜江博物馆、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编:《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