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草把龙灯

三、草把龙灯

草把龙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始于明末清初,其核心区域在潜江龙湾、老新、张金一带,流行于境内水网湖区。草把龙灯的制作取材包括竹、木、绳以及稻草。一般分为7节、9节、11节和13节。每逢春节和遭遇瘟疫流行,民间便有舞龙活动,百姓以龙为信仰祈求平安,新春贺岁,驱除邪魔。潜江草把龙灯极具地方特色,2006年被列入湖北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潜江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远古以前,有一条行云布雨的苍龙,不慎失足坠于古称“龙湖镇”的龙湾镇,一具“龙烂尸”蜿曲如弓,长达七里三分,代代相传,将“龙烂尸”喊成了“龙湾司”,龙湾镇因此而得名。明朝末年,龙湾镇改为“龙湾市”。清朝顺治年间设龙湾巡检司,在龙湾镇东三千米马长湖畔,便是先秦楚国章华台遗址。龙湾镇历史文化积淀十分厚重,草把龙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传承至今。

据老艺人们介绍,旧时“出水痘”“天花”,瘟疫泛滥时,当地人都要扎龙驱邪,边舞龙边向龙身撒大豆和芝麻,意味着请龙神带走人间的“天花”“水痘”,百姓以此为寄托祈求平安,日久成俗形成舞龙风格。[46]草把龙灯通常在春节、元宵和二月二龙抬头的时令节日表演。如遇重大灾害,瘟疫流行,也会扎制草龙,驱除邪魔。

草把龙灯的传统礼制规矩森严,如扎制龙头有传统的咒语;舞龙伊始要焚香化纸为“龙神”净身后,先拜当地的祖师殿;舞龙所到之地,须先祭拜当地的土地神;草龙入丧户须用白布遮住龙眼,草龙舞过三次必须在旷野低地焚烧以送龙神归天。

图17 潜江草把龙灯表演

舞龙的套路有近十种,如“拜祖师”“穿三门”“单圈打场”“黄龙盘柱”“拜四方”等。每个套路都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如求神降雨舞“黄龙盘柱”;驱魔镇邪舞“龙门阵”;百姓求子舞“长蛇阵”;起屋奠基舞“拜四方”等,每种舞龙的套路都对应着祭祀的特定对象,表达不同的心理诉求。如“黄龙盘柱”是登高望远拜天庭,硕大金黄的草龙盘起立柱,祈福风调雨顺保安康。草龙崇高威严,若与布龙相遇,布龙必须叩首让道,并从草龙腹下穿过,以示敬重。舞龙有打击乐助威和舞动伴奏,打击乐特点鲜明,套路多变,气势浓烈,除大鼓大锣外还配有小锣、中鼓、钹等打击器乐。

舞草把龙出发前,要在河边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龙尾要浸在水里,龙头朝向岸上,意为蛟龙出水。然后焚香烧纸,祷告河神,祈祷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草把龙的人腰上扎黄绸带,每人举着一个连着龙身的木质手柄,一起配合舞起大龙。

草把龙出行时,周身插着点燃的香,舞动时,香火闪烁,煞是好看。每到这时,村民会将一些稻谷、大豆和芝麻撒在舞动的龙身上,意味着驱除瘟疫,让龙带走乡村的“水痘”和“天花”。一般在闹过元宵节后,草把龙会在水边烧掉,谓之送龙上天。如果来年再耍草把龙,就得另扎一个。可见舞草把龙的主要目的是驱瘟。因为农历五六月间,是田间稻谷生长期,也是病虫多发期,主要是稻瘟病,农民就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活动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动作与舞龙灯相同。舞龙队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防火(迁火焰),在农历的五月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时举行。

草把龙是用稻草扎制的龙灯的简称,跟布制的龙一样,也有龙头、龙身和龙尾。扎草把龙可是一门精细活,丝毫马虎不得,大都是由专门的手艺人来扎制。潜江扎制草把龙,除了用稻草外,还有竹篾、木头和麻绳等材料,其中扎制龙头的工艺性最强,工字形的结构,木头制成,连接着手柄。“工字形又是龙头各部位的支点,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各个部位都有特定的尺寸,其造型艺术别具一格。草把龙身则取材于水乡特有的稻草,有理草、扎把、铡草、璇盘的多道工序。龙尾与龙头一样也是工字形结构,用竹篾扎制而成。龙首、龙身、龙尾连成一体,巨龙浑然成形,仿佛一条栩栩如生的黄色巨龙。”[47]

潜江草把龙历史悠久,从清代流传至今,饱含了人们驱瘟、祈福的美好祝愿,也凝聚了潜江劳动人民的手艺和智慧。同时,潜江草把龙也是长江中游楚人崇龙、尊龙意识及后世民间多神信仰(主要是佛、道)复合作用的产物,也是江汉平原悠久的稻作文化标志性的民间文化现象。潜江草把龙具有显著的民俗特征、楚文化遗存的祭祀性特征和民间手工艺造型艺术特征,并兼有民舞和民乐的艺术成分,具有民俗研究价值和传承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