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中庸有胡公”——胡广
胡广(91—172),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1]。曾任尚书郎、尚书仆射、太守、大司农等职。顺帝汉安元年(142年)拜相,任司徒。质帝本初元年(146年)改任太尉、录尚书事。桓帝即帝位后,以定策功封安乐乡侯。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改任司空。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告老致仕。旋即以特进拜太常。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再次拜相,任太尉。翌年以日食免相,左迁太常。桓帝延熹元年(158年)三拜相,任太尉。翌年以不卫宫之罪免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为太中大夫、太常。延熹九年(166年)第四次拜相,任司徒。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加录尚书事。同年免相,进太傅,仍录尚书事。其在台辅三十一年,历事安、顺、冲、质、桓、灵六帝,每次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满一年就又被起用,所受礼遇汉兴以来未曾有过。灵帝熹平元年(172年)卒,终年82岁。
胡广的六世祖胡刚就是一位很清高有气节的名士,在西汉平帝时,受到当时大司农马宫的举荐,在朝廷做官。时值王莽摄政,胡刚看穿了王莽阴谋篡夺的伎俩,逃亡到交趾。胡刚逃亡到交趾,隐姓埋名,做一些屠猪宰狗的小买卖,在肉市上维持着生计。后来王莽新朝被刘秀的军队消灭了,胡刚才回到故乡。由于反对王莽的态度坚决,因此胡刚在历史上留下清高有气节的好名声。
胡广的父亲胡贡,又名胡宠,曾做过交趾都尉。《后汉书·胡广传》说“(胡)广少孤贫,亲执家苦”。[2]作为长子,胡广理所当然要“亲执家苦”。肩负丧亲的痛苦和生计的重负,胡广在青少年时的艰辛可想而知。
胡广家从六世祖胡刚到他父亲胡贡,都是经纶满腹的人,家中所藏典籍大概亦不少。劳作之余,读书是他的最大的乐事。所以李贤在注《后汉书·胡广传》时说:“广有雅才,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
胡广作为东汉中后期朝廷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七登公府者”,死后排场“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辞世几年后,皇帝仍然“思感旧德”。但因当时党锢名士与之比照,胡广常作为反面典型出现。东汉民间谚语对其评价为:“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晋书》称其“洿隆随俗”[3];《陈书》评价:“谔谔非周舍,容容类胡广,何其无诤臣哉”。[4]清代王鸣盛更是在“刺广寓于褒颂”条中,将胡广平生所作所为批评得一无是处。
胡广遭世人批评主要有与宦官联姻和阿附外戚梁氏两个原因。
关于胡广与宦官联姻,《后汉书·胡广传》记载“又与中常侍丁肃婚姻,以此讥毁于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联姻对象是宦官丁肃。《后汉书·宦者列传》将丁肃归为“称为清忠,皆在里巷,不争威权”。其实,东汉的宦官并非全为专权自私的小人,《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了许多清忠奉公的宦官,如郑众、吕强、徐衍等。和丁肃这样的宦官结亲,在道德方面,胡广并无受谴责之处。
关于胡广阿附外戚梁氏,胡广与梁氏外戚的确颇有几分渊源。顺帝登基之后,当时还在尚书台的胡广参与了立梁皇后一事。胡广建议立梁皇后,虽说客观上达到了与梁氏利益一致的目的,但并非是他刻意投靠梁氏外戚。东汉选皇后,虽然“宜参良家,简求有德,德同以年,年钧以貌,稽之典经,断之圣虑”,但更多还是选门第出身。梁皇后背后的梁氏家族是东汉的开国功臣、累世贵盛。按照历来东汉皇后的出身,梁氏被立为皇后符合惯例。
胡广在当时政治权力中心的地位,使他能够优游于各派势力之中,基本不受猜忌,“已经初步显露了他的儒家中庸至德”[5]。作为一个有经验、有头脑、有知识的政治家,胡广深深明白皇后人选关系重大,绝对不能用“假之筹策,决疑灵神”的荒唐方法来确定。胡广等建议立梁皇后也只是遵循儒家的观点,按照东汉惯例,选择品德、出身等方面满足皇后条件的人。
胡广于公元140年之前担任过尚书仆射及两任地方太守。在此之后,他基本周流于三公九卿的位置。有这样的仕宦经历,胡广在东汉中后期政坛中,故吏这项资源可谓相当丰富。胡广对外戚、宦官等势力不能掌握主动,只能用委曲求全的方式保存力量,他对这些集团的态度不足以证明他为人的根本倾向。只有在他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地方,如辟用士人方面,才能见到他为人的实际倾向。胡广任用过的故吏不仅远远没有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而且其中一些人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与胡广迥然有别。这些故吏揽括了大量党锢名士,不仅有名列“三君”的陈蕃,还有名列“八俊”的李膺、杜密等颇有影响的人物。
胡广等人实际上代表了东汉中后期的相当一批士人:有儒学修养又有办事能力,尤其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士人习气。这是一批用温和方式,坚守各种岗位来尽力挽救王朝的官员。
此外,胡广在东汉中后期的文坛上也有相当的地位。胡广的文学才能,最早在策试夺得第一名时即已显露,有评论云:“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左雄奏议台阁为式,胡广章表天下第一,并当时之杰笔也。”
在所有作品中,胡广最让人瞩目的是《百官箴叙》,以及《侍中箴》《边都尉箴》《陵令箴》。《文心雕龙·铭箴》叙述这种文体发展的情况时说:“及崔、胡补缀,总称《百官》,指事配位,鞶监可征,信所谓追清风于前古,攀辛甲于后代者也。”[6]这与胡广的性格有关。箴,恰好符合胡广性格中“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的特点。这种用文章来明确说明每一种职位应该做的事情,阐述古今兴衰的道理,属于“顺辞默谏”的方法。胡广先后担任过尚书、太守,周流于三公九卿。对于很多官职,有能力有条件作恰当适宜的总结。这还与胡广博学多才相关。晋朝左思曾说过:“观中古已来为赋者多矣……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余思为其引诂,亦犹胡广之于官箴,蔡邕之于典引也。”[7]
此外,胡广还有两篇铭文传世:《印衣铭》《笥铭》。《文心雕龙·铭箴》对两种文体分别称“铭者,名也,观器必名焉,正名审用,贵乎慎德”,“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这两篇铭文也是胡广“屡有补阙之益”的具体表现。
在文章创作方面,胡广另一较大贡献是对汉代制度的整理。蔡邕在《戍边上章》中说:“臣所事师故太傅胡广,知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与臣,虽未备悉,粗见首尾。”《后汉书·舆服下》记录了胡广对一些名物制度的见解,包括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等,其他诸多文献也记录了胡广对各种礼仪的整理归纳。
胡广所整理的成果集中于《汉官解诂》,此书本为建武时期王隆所作《小学汉官篇》,胡广作注后改名为《汉官解诂》,此后原书正文基本亡佚,胡广的注却被后世研究者较多地征引。
胡广作品,注重有实际作用的文体,如箴、铭及礼仪制度等;偏于温文尔雅的文风,不追求句式的华丽、辞藻的夸张以刺激耳目,原因在于,胡广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官吏。儒家向来强调中庸平和,强调礼仪制度,强调经世致用。“中庸平和”这一点在铭、箴两种文体上多有体现。
“中庸”本是儒家心性论中的至高德行,一般用来形容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时时刻刻能将天道显露流行。孔子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8]
东汉中后期,重要政治人物胡广作为“天下中庸”的典型,后世多将其视为小人之中庸的代表。胡广与宦官丁肃联姻、与外戚梁氏周旋等这些为后世诟病的史实,在当时实际情况下实为保全实力之举。而他对党锢名士的提携保护、对现实政治的匡扶,对朴素扎实文风的提倡、对东汉各种制度的整理归纳等事迹则充分体现了他君子之中庸的政治品格,“这种‘中庸’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大智慧与大境界,是在时危世艰的情况下获得生存并力图发展的策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