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让与《章华台赋》
无论当时还是后代,章华台都被作为楚灵王荒淫无道的著名例证。楚灵王的尸骨虽然已烟灰尘灭了,但章华台的盛名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湮灭。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不少诗人、文学家对章华台的吟咏。
《春秋左氏传》及《史记》之《表》《鲁世家》《楚世家》,都记载了楚灵王建台及相关的荒淫腐败行为。《国语》之《楚语上》详载了伍举进灵王升章华台的长篇谏辞,《吴语》记载申包胥劝谏吴王夫差时,也详举灵王包括建章华台在内的荒淫无道行为以为例证。《战国策·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陆贾《新语·资质》《汉书·东方朔传》《淮南子·道应训》《说苑·正谏》等,都视灵王章华台为帝王荒淫的著名例证。
两汉时代,《汉书·东方朔传》记东方朔借章华台谏阻汉武帝建上林苑,将殷作九市之宫、灵王起章华之台、秦兴阿房之殿作为君王荒淫、自取灭亡的三大例证。《淮南子·道应训》记楚庄王当以昭王登强台“其乐忘死”而拒游。刘向《说苑·正谏》记载楚昭王欲游荆台,司马子茶以“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其国”相劝谏。[17]令尹子西还建议将昭王的陵墓建于荆台,以断绝后世君王来此地游乐,《淮南子》与《说苑》虽未明指楚灵王,但无疑有灵王建台的荒淫背影。
汉代辞赋体作品流行。汉赋成为汉代最主要的文学体裁,一般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等类型,一般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闳阔壮丽,但也好堆砌词语,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汉赋的形成受到了《诗经》和《楚辞》的巨大影响。
东汉辞赋家边让作《章华台赋》,极力铺陈章华台的繁华胜景,感慨楚灵王的昏庸误国,并借此劝谏汉灵帝牢记历史教训,不要大兴宫室,重蹈楚灵王的覆辙。《章华台赋》成为吟诵章华台史迹中的名篇。其文曰:
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聘观终日。顾谓左史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于是遂作章华之台,筑干溪之室,穷木土之技,单珍府之实,举国营之,数年乃成。设长夜之淫宴,作北里之新声。于是伍举知夫陈、蔡之将生谋也。乃作新赋以讽之:
胄高阳之苗胤兮,承圣祖之洪泽。建列藩于南楚兮,等威灵于二伯。超有商之大彭兮,越隆周之两虢。达皇佐之高勋兮,驰仁声之显赫。惠风春施,神武电断,华夏肃清,五服攸乱。旦垂精于万机兮,夕回辇于门馆。设长夜之欢饮兮,展中情之燕婉。竭四海之妙珍兮,尽生人之秘玩。尔乃携窈窕,从好仇,径肉林,登糟丘,兰肴山竦,椒酒渊流。激玄醴于清池兮,靡微风而行舟。登瑶台以回望兮,冀弥日而消忧。于是招宓妃,命湘娥,齐倡列,郑女罗。扬《激楚》之清宫兮,展新声而长歌。繁手超于北里,妙舞丽于《阳阿》。金石类聚,丝竹群分。被轻桂,曳华文,罗衣飘飘,组绮缤纷。纵轻躯以迅赴,若孤鹄之失群;振华袂以逶迤,若游龙之登云。于是欢嬿既洽,长夜向半,琴瑟易调,繁手改弹,清声发而响激,微音逝而流散。振弱支而纡绕兮,若绿繁之垂干,忽飘飘以轻逝兮,似鸾飞于天汉。舞无常态,鼓无定节,寻声响应,修短靡跌。长袖奋而生风,清气激而绕结。尔乃妍媚递进,巧弄相加,俯仰异容,忽兮神化。体迅轻鸿,荣曜春华,进如浮云,退如激波。虽复柳惠,能不咨嗟!于是天河既回,淫乐未终,清籥发徵,《激楚》扬风。于是音气发于丝竹兮,飞响轶于云中。比目应节而双跃兮,孤雌感声而鸣雄。美繁手之轻妙兮,嘉新声之弥隆。于是众变己尽,群乐既考。归乎生风之广夏兮,修黄轩之要道。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嫔之素肘。形便娟以婵媛兮,若流风之靡草。美仪操之姣丽兮,忽遗生而忘老。尔乃清夜晨,妙技单,收尊俎,彻鼓盘。惘焉若醒,抚剑而叹。虑理国之须才,悟稼穑之艰难。美吕尚之佐周,善管仲之辅桓。将超世而作理,焉沉湎于此欢!于是罢女乐,堕瑶台。思夏禹之卑宫,慕有虞之土阶。举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莱。君明哲以知人,官随任而处能。百揆时叙,庶绩咸熙。诸侯慕义,不召同期。继高阳之绝轨,崇成、庄之洪基。虽齐桓之一匡,岂足方于大持?尔乃育之以仁,临之以明。致虔报于鬼神,尽肃恭乎上京。驰淳化于黎元,永历世而太平。[18]
这篇赋在写作上用了对比夸张的表现手法。先写章华台上长夜宴饮时高歌曼舞的动人景象,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最后突然转换,写楚灵王幡然悔悟,起到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边让(151?—193?),东汉文学家。字文礼,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少年时就以博学多才、文采出众而名噪一时。大将军何进听说边让的名声之后,就想招揽他,又怕他不肯答应,竟然以紧急军务为由征召边让入京。不久,边让担任了令史之类的职务,一时间宾客盈门。孔融、王朗皆求与相见,蔡邕亦深为敬佩,并认为他应该被朝廷重用。后因才高而屡次升迁,官至九江太守。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政局动荡,边让辞官归家。此后,他因恃才气不屈于曹操,多轻侮之言,终被曹操杀害。文多遗失,今仅存《章华台赋》。
《后汉书·文苑传》有传,《后汉书》本传言:“少辩博,能属文。作《章华赋》,虽多淫丽之辞,而终之以正,亦如相如之讽也。”根据学者的考证,边让约生于桓帝元嘉元年(151年),约卒于初平四年(193年),历桓、灵、献三帝。东汉名士蔡琶的《荐举边让书》誉称边让“天授逸才,聪明贤智。髫龀夙孤,不尽家训。及就学庐,便受大典,初涉诸经,见本知义,授者不能对其问,章句不能逮其意。心通性达,口辩辞长”。[19]
边让生活的时代,汉灵帝于光和三年(180年)建毕圭、灵昆二苑,耗费四年筑成。
汉灵帝拟奢建毕圭、灵昆二苑,根据建成后的情形看,仅毕圭苑,就有二处:“东毕圭苑周一千五百步,中有鱼梁台西毕圭苑周三千三百步”,与灵昆苑合起来必然更大。而其“规度城南民田,欲以为苑”,“筑郎不时”“以罢民力”,“非所以保养民庶赤子之义”,全为一己乐生忘死之嗜欲。故当时的大臣杨赐劝谏“楚兴章华,郢人乖叛;秦作阿房,黎甿愤怨。宜思夏后卑室之意,太宗露台之费,慰此下民《劳止》之歌。”
由灵帝建苑与灵王建台的高度相似性,可知边让选择这样的题材创作《章华台赋》,有其必然性。作为当时著名文士,边让对与章华台相关的史实及诸多谏辞与议论,自然耳熟能详。再加上与灵帝建苑联系紧密的“虎见”事件,也可联想同样是楚国的令尹子文的人虎关系等,这些就为边让赋以历史上的章华台为题提供了堪称丰足的素材。
边让以“章华台”为赋,也当受到杨赐谏书以楚灵王奢建章华台比拟灵帝奢建毕圭、灵昆二苑的影响,并在创作时借鉴了杨赐谏书的内容。《章华台赋》序依据《国语·楚语上》等关于伍举劝谏楚灵王为章华之台的史实,称楚灵王建成章华台而“设长夜之淫宴,作北里之新声”,“于是伍举知夫陈、蔡之将生谋也,乃作新赋以讽之”,也许还当有将预警灵帝追步楚灵王亡国覆辙的杨赐类大臣比拟为“伍举”的意涵。
《章华台赋》的首尾,整合、改造历史上与现实中跟建台、建苑有关的谏辞,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以讽谏为其主要创作动机,但边让讲究更为委婉的表达方式,让灵帝更易接受。在赋的开头,边让竟对楚灵王予以粉饰美化,赋的结尾写对时局的认识与建议,不但刻意虚构楚灵王的改过自新,也写其如何在有力宰辅大臣的辅佐下,用人唯贤。结束语更将“尔乃育之以仁,临之以明。致虔报于鬼神,尽肃恭乎上京。驰淳化于黎元,永历世而太平”,作为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的著名文士,实际代表了文化精英阶层对帝王心存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