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华台的筑造

一、章华台的筑造

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即位。为炫耀国力,威镇诸侯,楚灵王决意“穷土木之技,殚珍府之宝”,举全国之力,在古云梦泽修建一座皇家宫苑。公元前535年,历经6载,一个方圆40里、以章华台为主体、由22座宫殿组成的大型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筑有“章台”,是专门用于举行大型活动如祭祀、接待、宴享、庆祝、阅兵、观天等的重要场所。到春秋中期,随着楚国国力日臻强盛,楚国对外不断扩张,对内则大兴土木。据记载,楚国当时修建了大量的离宫、苑囿,如章华台、强台、匏居台、五仞台、层台、钓台、小曲台、五乐台、九重台、荆台、乾溪台、渐台、阳云台、渚宫、兰台宫等20余座,其中尤以章华台最为著名。“章”“华”二字,都有华美、吉祥的意思,楚人取“章华”命名这座最引以为傲的高台建筑,不无夸耀其文化繁盛之意。楚灵王建章华台闻名于世,自先秦史籍至明清文献均大量记载,从《左传》《国语》到《战国策》《史记》《吴越春秋》《新书》《后汉书郡国志》《文选》再到杜预《左传注》《水经注》《括地志》《渚宫旧事》《太平寰宇记》《岳阳风土记》《湖广记》《荆州记》和明《一统志》《荆州府志》《江陵县志》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七国考》等有数十种之多。可见,章华台自建成后,声誉历久不衰,是中国古建筑之楷模。《左传·昭公七年》云:“(灵王)及即位,为章华宫,纳亡人以实之。”同年又云:“楚子(灵王)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28]可见在先秦时期,“章华台”与“章华宫”属于两个不同的载体。章华宫是一个大的建筑群体,而章华台是一座“土木之崇高”装饰豪华的高台建筑,因“筑台于章华之上”(《国语·吴语》)而得名。所以“章华台”之名是以宫命名。到了汉代“台”与“宫”始混称。[29]

图6 章华台复原图[30]

章华台,又名“三休台”。贾谊《新书》谓:“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31]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十四云:“楚灵王章华之台,亦谓之三休台。”[32]休息的次数与台高的层次紧密相关,层次越高,休息的次数就逾多,“三休乃至”,即休息三次才能升至台顶。章华宫,又名“细腰宫”。《战国策·楚策》云:“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腰,楚士约食。”[33]相传楚灵王还有个嗜好,他特别喜欢细腰之人,无论男女。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曼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大臣们也拼命瘦身以此争宠,故章华台又称“细腰宫”。

章华台是楚灵王即位伊始就下令营造的。楚灵王即位于公元前540年,即春秋晚期,在春秋时代的东周列国中,楚章华台是第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开辟了战国以至后世高台建筑之先河。章华台建成后,楚灵王“愿与诸侯落之”,为了炫耀国威,灵王向各诸侯国发出邀请,鲁昭公及翟国史臣等前来祝贺,之后齐景公仿建章华台、秦建章台等,章华台便成了战国各诸侯宫室的通称,章华之风吹遍华夏大地。

关于章华台的规模,据《国语·吴语》载,楚灵王“筑台于章华之上,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帝舜葬于九嶷山,其陵立于山,傍于水,由此可知章华台的总体布局由台、湖、陵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以主体台为中心,其他单体建筑为辅的复合建筑群。

章华台修筑工期长,工程浩大。《左传·昭公七年》记,楚灵王六年(前535年)二月“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史记·楚世家》载“七年,就章华台”,可看出章华台的营建时间长达六七年。工期如此之长,其营建规模必定浩大,据《国语·楚语》伍举云:“今君(灵王)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34]这也就是说楚灵王为建章华台,耗资巨大,用工甚多,弄得举国上下财尽库空,官烦民罢。就章华台的建筑规模而言,据郦道元《水经·沔水注》云:“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35]用楚制计算,十丈约合二十三米,十五丈约合三十四米,可见台之高大。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放鹰台Ⅰ号夯土基址的层高为三层,第一层高2~3米,第二层现存高1~2米,第三层现存高度为3.5米。在第三层顶部有一块高出台面30~50厘米的被火烧过的台面,疑为是从第三层台基登第四层楼的楼梯部位。这样,放鹰台Ⅰ号宫殿就是四层了,即一、二层为夯土台基,三层为土木结构台基,第四层为木质结构建筑。建筑复原高度可达15米左右,与“台高十丈”相差无几。

章华台建造华美,风格独特。章华台落成后,楚灵王问近臣伍举:“台美夫!”伍举对曰:“臣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可见章华台不是一般的殿堂或宗庙建筑,而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层台水榭建筑。它的建筑风格与先秦庙堂建筑迥然相异。章华台可能包括宫室、台榭、寝陵等整个庞大的建筑体系。[36]

公元前278年,郢都为秦军攻破后,章华台毁之一炬,长埋地下,其遗址所在成为千古之谜。据史料和传说记载,章华台的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一为亳县说,即今安徽亳县东南,古城父境内,清代杨守敬认为灵王可能先于华容,后于古城父两处修建章华台。二为商水说,即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古汝阳城内,是战国时楚顷襄王北保于陈时所建。三是沙市说,即今沙市章华寺,是后人为纪念楚灵王所建的寺庙,即豫章台。四是监利说,即今监利西北天竺山。《大清一统志》谓华容城(古章华台)在监利县西北。五为潜江说,即今湖北潜江市西南,古华容县城内。《左传·昭公七年》载“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杜预注“台在华容城内”。五说中,前两说是随楚郢都的搬迁而搬迁的章华台,时代为战国。后三说,均为原江陵县所辖,均在纪南城以东,三说中以监利、潜江二说较为可信,二说中又以潜江说较为准确。据《括地志》载:章华台在荆州“安兴县东八十里”,安兴县城在今荆州东三十里。《渚宫旧事》注,章华台在江陵东百余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在《云梦与云梦泽》一文中指出:“以方位道理计之,则台与(华容)县故址在今潜江县西南,若监利县西北,则于江陵、安兴为东南而非东,去安兴当在百里以上矣。”[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