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学与科举
自古以来,选举人才的优劣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统治者也一直把国家的教育文化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又与选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士人入学就是为了取得功名,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科举制建立并逐渐完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断改进,众多的士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以期入仕,各地的教育机构机制及设施也不断地发展完善。清承继明制度,科举必由学校,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据《潜江县志》卷十三《选举志》中记载选举取士主要包括荐辟、进士、举人、贡士、监生、武胄、封赠、恩荫、召试、宾耆、吏员、义官、武科,但是主要的入仕途径还是科举考试。
要想了解清朝潜江的科举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学校制度。当时的教育机构有官学、私学两类。官学是国家兴办教育机构,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私学即由私人和地方社团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潜江也设有官学机构,当时称为县学。县学教授基本由举人担任。入官学必须要进行考试,应考的考生成为“童生”,考取者称为“生员”,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秀才。又可以说,当时的生员(秀才),也就是府、州、县学的学生。考上官学称为“进学”,凡进入官学的生员,由公家承担食宿,故又称为“廪生”。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是科举制中的初级考试,每三年录取两次,并且官学招考有名额的限制,按照各地的文采高低、钱粮人丁的多少位标准,名额有七八名到三十四名不等。但是也有比较大的弹性,比如,今年潜江县士民在战争中能够保守城池,并且按时交纳赋役、输送军饷,经奏便可以永久性的增加本县的名额;又如,遇到新皇登基、大寿、巡游等较大的典礼仪式也会一次性地扩大区域内名额。在规定名额之内录取的称为“廪生”,扩招的称为“增广生”,再额外录取的,附诸生员之末,称之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不能录取的遗漏者可来年再考。官学实际上又是县城考取举人的教育培训机构,进入官学的生员至少也要修学三年。潜江学校所学科目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书目,以科举考试所需的四书、五经为主,后来比较重视四书。五经中《春秋经》只限“左氏”,《礼经》中则只限“礼记”,并且辅以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不普及讲授经史百家之学。考试的作文也严承八股文的固定范式,以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为序列,能以八股格式完文,文章称之为“完篇”。本县内部的县试由县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首先是童生要到县衙衙署的礼房报名,填写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履历,也可以由同考五人互相作保保证考生家世清白,没有冒名顶替、捏造姓名等作弊行为,方才准许入考。考试一般有五场,每日考一场,黎明前入场,当天交卷。第一场是比较重要的,考关于四书文章两篇,应诗一首,并且体例格式都有要求。第一场录取者准应余下来的府试,接下来其余考生是否继续参考听取考生意见,接下来的考试还有府试、院试等不同级别的考试。
府试一般由知府、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此前因故没有参加县试的士子,给予其机会可于府试前进行补试,并可接着参加府试。各省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两次巡回各地,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考。与此同时,还进行童生的院试。因故未参加府试以及县试、府试均未参加者,也有机会经补考后参加院试。院试录取的新生要填写亲供,包括年龄、籍贯、三代家世情况以及自身的身高相貌特点,由州县学官出具印结,汇报学政。学政于大堂召集新生举行典礼,行簪花礼。这便是考取生员程序,在应科举求功名的道路上这仅是迈出自家家门的第一步,后面还要经过考取举人、考取进士的步骤,除了文试的途径还有通过武科等其他途径来入仕的。无论哪一步都无比的艰难,从潜江县城能够一步步考出去的考生都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据光绪《潜江县志》中记载仅顺治、康熙时期取得进士题名的就有14位,包括顺治四年(1647年),朱士冲;顺治六年(1649年),刘环、刘广国;顺治九年(1652年),陈世第;顺治十五年(1658年),向大观、莫与先、欧阳焯;顺治十六年(1659年),朱士达、彭峻龄、邹先民;顺治十八年(1661年),黄金镶;康熙九年(1669年),莫之翰、涂铨、方来。[18]中举人的多达四十位,包括顺治丙戌科:李尚隆、刘环、朱士冲;顺治戊子科:向佶贤、李贶、刘广国、彭峻龄;顺治辛卯科:余增逵、陈世第、欧阳琁、郑先民、张缔之、莫与先、黄祚昌;顺治甲午科:朱士达、刘傥、袁向諌、向大观、严范;顺治丁酉科:龚弘毅、欧阳焯、黄金镶、何之翥;顺治庚子科:姚开祚、刘洗、吴衮、唐之弼;康熙癸卯科:李尚贞、龚起璨、聂之翰、方来;康熙丙戊科:张旦生;康熙巳酉科:莫之翰、涂铨;康熙戊午科:毛诗;康熙辛酉科:高元傑;康熙庚午科:李士兑,何自懋;康熙癸酉科:何郇、赵衍洛。[19]他们都永远铭存于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