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章华台
潜江所在的古荆州地区,是楚国旧地。章华台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许多文人墨客在此赋诗明志。唐诗中有相当一部分诗歌是与章华台古迹有关的咏史诗。楚灵王与章华台的意象,被熟读史书的诗人们铭记,在特定的背景下,这些意象得以触发,反映在优秀的唐诗之中。
唐人余知古在《渚宫旧事》中记载:“灵王作倾宫,三年未息而为章华之台,又自为石椁陂以象帝舜,民始思乱矣。翟人来朝,灵王夸之。与客登章华台,三休乃至。”“灵王与伍举登章华台,曰:‘美大哉!’对曰:‘今君为此台,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愿得诸侯始升,诸侯距无有至者。’”[23]
唐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借用章华台来评论唐代政治,对朝局加以批判,用以表达对唐王朝命运的担忧,如:
韦庄的《楚行吟》:“章华台下草如烟,故郢城头月似弦。惆怅楚宫云雨后,露啼花笑一年年。”
胡曾的《咏史诗·章华台》:“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台土未干萧管绝,可怜身死野人家。”《咏史诗·细腰宫》:“楚王辛苦战无功,国破城荒霸业空。唯有青春花上露,至令犹泣细腰宫。”
汪遵的《细腰宫》:“鼓声连日烛连宵,贪向春风舞细腰。争奈君王正沉醉,秦兵江上促征桡。”
而有的诗人,则以对楚王沉溺游猎的描述来影射和批判当政者,如: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一:“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张籍《楚宫行》:“章华宫中九月时,桂花半落红橘垂。江头骑火照辇道,君王夜从云梦归。霓旌凤盖到双阙,台上重重歌吹发。千门万户开相当,烛笼左右列成行。下辇更衣入洞房,洞房侍女尽焚香。玉阶罗幕微有霜,齐言此夕乐未央。玉酒湛湛盈华觞,丝竹次第鸣中堂。巴姬起舞向君王,回身垂手结明珰。愿君千年万年寿,朝出射麋夜饮酒。”
张籍《楚妃叹》:“湘云初起江沉沉,君王遥在云梦林。江南雨多旌旗暗,台下朝朝春水深。章华殿前朝万国,君心独自终无极。楚兵满地能逐禽,谁用一身继筋力。西江若翻云梦中,麋鹿死尽应还宫。”
也有一部分诗歌是通过对这些的描写,希望帝王可以广开门路,让诗人得以施展才华,治国安邦。
如李颀的《绝缨歌》:“楚王宴客章华台,章华美人善歌舞。玉颜艳艳空相向,满堂目成不得语。红烛灭,芳酒阑,罗衣半醉春夜寒,绝缨解带一为欢。君王赦过不之罪,暗中珠翠鸣珊珊。宁爱贤,不爱色,青娥买死谁能识,果却一军全社稷。”
白居易《杂兴三首》其一:“楚王多内宠,倾国选嫔妃。又爱从禽乐,驰骋每相随。锦鞲臂花隼,罗袂控金羁。遂习宫中女,皆如马上儿。色禽合为荒,刑政两已衰。云梦春仍猎,章华夜不归。东风二月天,春雁正离离。美人挟银镝,一发叠双飞。飞鸿惊断行,敛翅避蛾眉。君王顾之笑,弓箭生光辉。回眸语君曰,昔闻庄王时。有一愚夫人,其名曰樊姬。不有此游乐,三载断鲜肥。”
有关章华台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朝政的担忧。他们把原楚国宫殿与楚王奢靡、怠政之风相结合,批评唐代统治者。诗人们通过对所见、所闻、所想的古迹,及与之相关联的楚国旧事相结合,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同时,通过对“美人”意象的表达,诗人们希望唐代皇帝可以选贤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