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潜江竹编
我国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饱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子是南方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人们早就利用这种原料来编制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具。湖北的竹编拥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墓葬中经常可以见到筒、席等竹制品,除了实用价值外,还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潜江传统竹编制作技艺是潜江民间利用竹材编制生活、生产用具以及工艺品的综合性手工技术,是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具有鲜明的潜江地方特色。
潜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河湖纵横,植被茂盛。潜江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之自古以来就是产竹的胜地。茂林修竹,竹影婆娑,是潜江农村随处可见的风景。据清代康熙《潜江县志》记载,潜江出产的竹类有桂竹、慈竹、凤尾竹、淡竹、苦竹、紫竹、斑竹、水竹等多个品种。丰厚的竹类资源,为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潜江传统竹器制作多以本地盛产的水竹、桂竹为原材料,产品分为编制类和非编制类两大类。编制类产品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工艺用品三个系列,多达数十个品种,如农作用的箩、筐、连枷、筛子、簸箕,捕鱼用的鱼笼、鱼篓,装饰用的屏风、竹帘、花瓶等无不以竹为材料制成。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孩子们的各种玩具。
潜江竹编制作包括7个步骤,分别是采竹、刮青、劈篾、劈薄、分丝、整厚和编织。
采竹时一般从竹林中间开始,选取那些竹节较长的青竹,要求没有伤纹和色斑。砍下竹子以后还要将其浸泡一天,目的是使其缩水,变得更加坚实。
工匠先将浸泡后的原料竹刮掉竹表面的青色胶质层,使其外观色层一致。刮青时,先将刀口按照顺时针方向将竹节刮掉,然后将竹子上方固定好,刮除外皮。这时要由上往下刮,这样就不会破坏竹皮。
劈篾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丝或篾片。劈篾时非常讲究技巧,劈刀和竹子要呈垂直状态,手和刀要成一条线,双手必须均衡用力,否则劈出来的篾片就会歪斜。篾片劈好后还要高温煮篾,以防蛀、防霉。
劈薄就是把粗加工的篾片或篾丝继续深加工,劈成很薄的部分。劈薄时可以用脚固定,再用手把竹片撕开。
分丝就是按照编织的需要,将竹篾分成宽度一致、丝数精确的竹丝,并去掉篾丝上的竹纤维丝,保持篾丝的光洁。
整厚时,将定好宽度的竹篾放在工作台上,使用劈刀压在竹篾上方,将竹篾向后拉,加工成想要的厚度。
编织是最关键的一部分,需要运用专门的编制技法。编织技法包括平面编织法和立体编织法。平面编织包括十字编织法、斜纹编织法、梯形编织法、三角编织法和菊底编织法等。其中,十字编织法是潜江竹器编织中最为普通也是最容易上手的编制方式,原理也十分简单。先将经材排列整齐,纬材与经材保持垂直交织。经材和纬材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增多,按照此编织方法编织出来的纹样为十字纹。
立体编织法,顾名思义,十分强调作品的立体感,在编织过程中又巧妙的融入极具荆楚风格的纹饰,花式多样,精巧耐用。“编织的流程大致是起底、开编和收口。编织开始时要选择所需立体造型模具,根据所选模具来编织。制作底盘,用若干竹篾编织成平面形状,根据模具大小编出底子面,根据底面再来编织立体部分。起底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圆形、矩形和不规则多边形。其中包括:圆形中空起头、圆形放射起头、椭圆实心起头等。收口是在编织物边缘加固较厚的竹片或者用藤木索绕固定,收口的方式王要有倒口上插、斜缠法、直缠法、倒缠式、倒插式等,在封口之前要将可拆卸的模具取出。”[49]在特殊产品的编制过程中,有时还要对篾丝或篾片进行漂白或者染色烘干处理。
非编制类产品主要有竹床、竹椅等生活用品和龙灯、彩船、花灯等民俗工艺品,制作过程中巧妙运用木工的结构工艺打造成形,坚固实用,美观大方。
图19 潜江竹编
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成篾是基础,编制是关键,造型是绝活,这是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也是江汉平原自然资源与人文艺术在竹器制作中交汇融合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