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女诗人的创作成就

二、潜江女诗人的创作成就

在潜江,对诗文的热爱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小城,常年活跃着百余位诗人,他们职业不同,生活境遇不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诗歌的热爱,并把这种热爱灌输到生活之中,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鼓舞力量。潜江诗歌诗人多,作品多,水平高,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色从古代延续至今。清朝时期潜江就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物并留下好的作品,无论是归隐不仕的花农老人朱士尊,还是诗名与王士禛并称“二王”的王又旦,及诗文成就极高的朱载震等,前文已有所提及不再论述,这里所要介绍的是清初著名潜江女诗人的卓越成就,她们像划过华夏文明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道绚丽的痕迹。

刘之琪,号竟凡,在《潜江县志续》卷19《女贞志·朱刘氏》有专传。文章颇有传奇色彩,八岁时便能作诗文,记载的真实性我们不得知,但是由此可见在潜江人的记忆之中她必是一名被赋予传奇色彩的女子。著有《藜阁咏》二卷、《双清阁诗》二卷梓行。

刘之琪是刘逴俊的曾孙女,刘逴俊曾在潜江县城南门种了一畦菜而自号为“灌园老人”,这位老人的人生经历也不简单,本书中我们提到潜江县著名的诗人朱载震,朱载震又是清朝“南北两大诗宗”的“北诗宗”、时任刑部尚书的王士禛门生,刘逴俊拜朱载震为师学诗,他的诗又受到康熙年间潜江知县朱轼的推崇,朱轼为当时的大儒,乾隆皇帝曾亲赐为“帝师元老”的称号。由此可见,刘之琪的诗才所继承的不仅仅是刘逴俊,还有朱载震甚至王士禛的诗风,她的诗渗透了当时许多优秀诗人的精髓,她的诗随性而成,没有过细的雕琢却又十分自然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

这位奇女子虽成就卓著却命途多舛,她的丈夫是本邑庠生朱万榕,新婚一个月便远游,不料客死他乡,刘之琪没有因此而消极对待人生,反之她坚强面对。她生下遗腹子,取名为朱邦彦,此后便以全心抚育邦彦为专事,好在邦彦天生聪颖,严记母亲教导,勤奋刻苦,以能文善称,朱邦彦在此后的人生境遇多受母亲的教导,据说有一次,朱邦彦赴郢应学使主持的考试,临出发之前母亲刘之琪就叮嘱他熟背苏洵的《管仲论》,且作诗以鼓励:“三归奇迹有高台,仲父当年实霸才。诸葛隆中曾自比,老泉论里莫相猜。轻浮骨肉原非福,腐烂诗文不是才。此去郢中歌白雪,倚闾望汝及时回。”

至郢后,岂料试题果是管仲之论,邦彦在熟背的基础之中将管仲赞赏一番,最后其文受到主考官的赞赏,在儒学方面有所成就。

刘之琪《试笔诗》云:“记得当年月满楼,楼中经史伴春秋。而今明月依然在,不是当年旧案头。”[27]诗中描写了独自一个人在楼中靠读经书、史书打发日子的凄凉景象,感慨时光易逝,原来的人、物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诗句通俗易懂又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感愤》云:“啰啧新词不必哀,蓬门甘守旧蒿菜。青鸾别去终无信,红叶流来岂是媒。一自蒲团先入定,百年镜匣肯轻开。几回想像三生梦,蚕儿无丝蜡已灰。”[28]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感愤来书写自己凄凉的一生,用“青鸾别去终无信”来暗指丈夫出游一去不复返,自己便不再轻易打开镜匣梳妆打扮,看的那个人已不在,多少次想象自己的一生好像是三生梦,此时的自己就像吐尽丝的蚕儿燃烧成灰的蜡烛,对人生充满了感慨。

刘之琪一生坎坷,她创作的诗歌却为潜江文化画下了浓厚的一笔,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余芳瑶,清潜江著名女诗人,可惜的是在潜江旧志中将其漏载,对她的了解只能从其他零星史料中获得。乾隆《江陵县志》所载其回文诗后附语说,她是“潜江旧家女”,号称三湖诗史,早年跟随做官的父亲到蜀地,写了很多诗,有说其父为教授余天山,甘鹏云检索康熙《潜江县志》,怀疑她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余增逵之女,终无定论,后来归还家乡嫁给了江陵陈某,继续写诗,曾与刘之琪多有诗文上的交流。余芳瑶早寡无子,她擅长岐黄之术,凭借医术达到生活的自给。

余芳瑶最有名的是《湖居四景》回文诗,并被甘鹏云收录于《潜江旧闻录》卷五中:“春湖一碧带林阴,秘阁间开帙走蟫。新笋出篱疏插影,古泉流涧冷藏音。匀匀柳绿垂丝嫩,艳艳桃红著露深。鳞跃藻间波上下,尘心涤处枕囊琴。”“夏深清枕一风帏,窗向书声水绕篱。架勇飞花香积案,栏遮幽竹翠横墀。嗄嗄蝉声藏绿密,翩翩蝶梦入红密。谢珠荷叶清凝露,夜静间敲一局棋。”“秋湖满岸野林舒,渺渺飞鸿列阵如。遒节老松霜染密,谈香丛菊雨披疏。愁眉锁尽荒山远,曲径穿来寒谷虚。楼倚暮天南极杳,幽窗净几暗堆书。”“冬寒欲售书囊债,烂漫梅窗清兴快。松扫半天霜月斜,雪堆瑶岛石山怪。冬冬夜鼓漏声残,淅淅惊风严律解。容敛湖光澹碧虚,峰高耸对南楼画。”[29]

这四首诗以琴、棋、书、画为韵,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极具特色,读者来回诵读别有一番韵味,甘鹏云也称赞“组织工巧,如天衣无缝,文人学士且难之,何况闺阁女子”,可知这四首回文诗写作价值之高,实属不易。

还有一位著名的潜江女诗人张氏,她是明朝嘉靖户部司务张夔的女儿,万历右通政刘道隆的外甥女,出身于名门之家,有传记载于光绪《潜江县志》。张氏成年后嫁与荆门王生柏。

张氏自幼受到家学文化的熏陶,喜欢创作诗文,但是每每有新作,从不示人,不久便烧毁,有人问她原因,她说:“这不是深闺女子所应做的事情。”她一面说写诗作文非闺阁所宜,一面又心口不一地写出了“懒将脂粉同儿女,恨不须眉学圣贤”(《灯前》)的佳句。一个在矛盾中的闺阁女子就这样通过诗歌创作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宣泄着苦闷忧愁。50岁时,张氏写成《闺中杂咏》二卷,寄给了弟弟张承宇。张承宇看后十分感动,赞道:“三载素书惟寄泪,两头白发始传诗。谁知闺阁能高适,翻觉须眉愧左思。”左思(约250—305)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写作的《三都赋》脍炙人口,争相传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的《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左思的妹妹左棻(?—300)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诗人。她自幼好学,善于写文章诗赋,今存有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最有名的作品是《离思赋》。张承宇读到姐姐的诗,自愧不如,就借用了左思和左棻的典故来称赞张氏诗作水平很高。

今日《闺中杂咏》大多已失传,但是我们仍可读到其中的部分篇章。

如《忆母》云:“执手别来岁几周,白云亲舍梦悠悠。异乡恨少书鱼雁,故国愁多风马牛。泪雨相随枕畔夜,鬓霜独对镜中秋。近来添得心头苦,闻说离家更远游。”

《灯前》云:“愁来夜永未成眠,挑尽残灯检旧编。班女继兄成国史,木兰代父净烽烟。懒将脂粉同儿女,恨不须眉学圣贤。奄奄药饵惟多病,局踏闺中了百年。”

《感燕》云:“九十春光去,庭前看燕飞。衔泥辛苦意,感激忆慈帏。”

《读诗》云:“病废机梭老废蚕,牙签烟墨性偏耽。唐诗元曲都收卷,且向纱窗读二南。”

《慰夫》云:“香山集里常称病,子美诗中屡叹贫。斗酒百篇犹自足,何须屑屑苦呻吟。”

《读史咏子房》云:“子房称病藏机早,只待功成辞汉家。已复韩仇无所事,此心原自在烟霞。”[30]

其中《读诗》一首被更名为《绝句》,收录到《清诗别裁集》之中,《清诗别裁集》是清代著名诗歌评论家沈德潜(1673—1769)所编,原选本36卷,入选996人,3952首诗,是清代前期水平最高、最有名的诗集。《清诗别裁集》中收入潜江籍诗人的只有朱载震和张氏两人的诗,可见张氏作诗的水平之高。

这三位潜江女诗人都出身书香门第,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她们没有受到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藏身闺中以无才为德,相反承继家学传统,以自身天赋加上后天努力,成就了她们诗坛才女的人生轨迹,在潜江历史文化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们的优秀作品也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