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习总书记这段话,讲明了新时代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即将付梓的《潜江文化简史》一书,属于“湖北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它对潜江文化作了系统的梳理与很好的研究。

《潜江文化简史》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分别以“端启人文”“弦歌不辍”“文物以兴”“冠盖之里”“文采风流”“地灵人杰”为主题词,系统展现了潜江从史前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化轨迹,客观理性地梳理了潜江文化的发展脉络,举凡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风尚习俗等领域的杰出成就,均在书中一一呈现。通读全书,让我们对潜江文化的特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一,潜江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兼容性。这一特点与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水陆交通便利、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有关,是多元而后交汇兼容于一体之中。从历史上说,川泽之饶开启了远古的潜江文化,“云梦”“潜水”滋养了潜江地区的兴盛繁荣,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在这里结合与交融;从当今的地域文化类型而言,潜江较长时期属于“荆州”地域范围,作为荆楚腹地,千百年来,人文荟萃,雅士云集。孙叔敖、伍子胥、范蠡、黄歇、胡广、智顗、毕渐、姚燧、欧阳东凤、刘若金、万琨、曹禺、杜鸣心等都出生、行游或落籍、定居潜江,在潜江文化的塑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二,潜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独一性。潜江的总体形象,既是交汇型的,又是放射型的,它既像是柔丝缎带般辐射于整个江汉平原地域,又像是多龙争珠般争汇于其交汇中心,而其中心又像是一颗明珠,向四面八方放出耀眼光芒。潜江文化,集合了众多区域的优秀文化特质,聪颖智慧的古人不但在各个领域充分学习诸家之长,如借鉴“公安派”“竟陵派”的诗作、吸收全国能工巧匠名医名家的技术、广采各派学术观念等,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如产生了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文化、驰名全国的龙虾饮食文化、享誉世界的戏剧文化等。而“章华台”被誉为“天下第一台”,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无数文人墨客为其留下传颂千古的妙章佳句。随着潜江龙湾遗址的发现,“章华台”的形象首次直观清晰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作为潜江文化中最璀璨一环,“章华台”对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其三,潜江文化具有前沿性和变通性。一方面,由于潜江处于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之地,受东西南北文化区域影响,与部分区域中心如武汉等密切连接,对各方甚至世界文化的接收特快特多,因而前沿性也特强。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因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一些因素限制,也由于各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的缘故,造就了相接于前沿性的变通性。近代以来,在风云变化的时局之中,潜江得风气之先,能较迅速地进入文化转型状态,不仅有一大批知名学者如甘鹏云、易均室、朱羲胄、蒋羲明、万德尊等引领学术思想的变革,还有一批光耀神州的革命人士如傅慈祥、刘静庵、胡秉柯、李书城、李汉俊等推动社会变化。此外,潜江还在红色文化的塑造过程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不但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潜江的广泛传播,还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与英雄儿女,使潜江成为一片群星闪耀的红色沃土。

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对于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而言,离开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的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这座城市或这个区域的基因、灵魂和特质所在。对潜江文化的研究,正在蓬勃兴起,形成一个十分有前途的文化与学术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对潜江地域总体特征做出科学的解释,找出其历史与现实和将来的契合点,并以多学科的并行和交叉研究论证的方法,将这些契合点科学化、综合化、立体化、实用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潜江文化的内涵丰富,文化组成成分多样,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极其精彩。因而以“潜江文化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不仅是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而且对将这样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依据、地域建设的方案与行为,转化为科学规划的文化产业,都是大有作为、必有成效的。

本着继承与弘扬潜江文化的宗旨,潜江市政协在湖北省政协的组织指导下,秉承“崇文厚德、创新图强”的潜江精神,对潜江文化进行系统挖掘与研究,同时希望将其作为一项立体工程持续开展,打造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文化精品。为此目的,我们聚集专业力量撰写、编辑、出版了这部《潜江文化简史》。

1989年11月1日,曹禺先生深情写道:“像‘潜江人’这三个字,使我从心里觉得温暖、明亮。人问我‘你贵处哪里?’,我答‘潜江’。……我爱潜江,这不是模模糊糊的两个字,像是其中有血与肉的联系,大约是从我婴儿时,父母的声音笑貌,我吃的家乡带来的食物,或者家庭中那种潜江空气,使我从小到大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潜江人。‘月是故乡明’,我真觉得潜江的月亮,比哪个地方的都圆、都亮。这种乡土的情感也许有点偏执,但我认为中国人的爱国思想,有一个原因是从乡土来的。”[1]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潜江、关爱潜江;更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进一步激发潜江人民的文化自信,调动潜江人民的文化自觉,推动潜江文化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协潜江市委员会

2019年7月1日

【注释】

[1]毛道海著:《曹禺家世》,长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