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祀风俗
《湖广通志·风俗》卷6指出,潜江风俗大体是敬重鬼神,民朴俗俭。《潜江县志》里描写为:“民性淳朴,耻尚华靡。士业儒民,习农渔,尚文艺,勤本业,其地沮洳,畏潦不畏旱,耕尚卤莽。啙窳偷生而鲜盖藏,岁稔营田,屋不计费,一再歉则轻售而徙,故富厚尽归商贾,而土著无素封之族。士人婚必奠雁,丧必家礼,齐民畏官奉法则所不及。”[50]
按《潜江县志》的记载,潜江成为县邑,从宋元明以至于清,县里风俗不是一天形成的。清代以前,大都崇孝悌,尚廉耻,畏刑辟,习俭素。乡里长老也多厚重谨饬,引导子弟读书敦本,不以虚文相炫,人们衣饰稍有纵恣,则以规矩绳之。县里的士人进率砥砺,有的是建立名节于时,有的是待聘之耆宿、遗世之高士,他们清修芳轨,为后生矜式。即使是鄙暴者也都知礼。农工商贾,勤力本业,不敢犯非其分。妇人娴闺训而修女事,严内外以示礼别斯。潜江淳朴的民风吸引了很多士人来潜定居,如明朝皇族后代朱孔昭(号默石子),还有举人喻晓、宁熙朝,他们的先辈分别从四川、湖南落籍潜江。清代时期,县里的风气大多沿袭前代,但是也有衰退的方面,由于水患,农民的生活更为艰难,学问有所衰落,富裕之家奢侈之风有所抬头。总体来说,清代潜江民风依然淳朴,闻名于时。
潜江人民素有祭祀习俗,可见当地的祭坛、庙堂之多。据《潜江县志》记载,清代的祭坛主要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邑厉坛,乡厉坛。社稷坛,在县治西,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史纯一立。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治对河南岸,洪武三年知县史纯一建。邑厉坛,在县治东北水圯,今迁于县治西,按清明日、七月望、十月朔,致祭以城隍主之。乡厉坛,旧二十三里俱有,今随乡村各便,祭以九月九日。这些祭坛主要反映了当地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祈祷丰收的质朴愿望。
庙堂就更多了,可以分为祭神祠堂、祭人祠堂两大类。祭神的祠堂,里面供奉的是神灵,如城隍庙,东岳庙,马神庙,土地祠,火星庙,火星楼,水府庙,三元阁等等。祭人的祠堂,里面供奉的是古代圣人和今世贤人,有文庙,祭孔子、七十二贤人。启圣祠,祭启圣公。名宦祠,祀名宦十一人。乡贤祠,祀乡贤二十二人。关帝庙,祭祀关羽。萧公庙,一在县治南,一在县治北。夏王庙,在县西四十里新丰市屯营堤工告成建祠以祀大禹。周邑侯祠,祀知县周公,嘉靖间建,清朝已废。潘邑侯祠,祀知县潘公。陈邑侯祠,祀知县陈公。罗邑侯祠,祀知县罗公。朱邑侯祠,祀知县朱公。王邑侯祠,祀知县王公。文昌祠,在县治沱潜坊之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邑绅士耆庶商民公建。最初奉梓潼帝君,后来换为知县刘焕的塑像。
其中最重要的是关帝庙和祭祀县令的祠堂。潜江县境内立庙祭祀关帝的共有数十处,按《潜江县志》,县城内、县西北、县南三祠都是有碑记传的,不过没有将碑文一一记录下来。明确的记载是一个在县治南十字街东,一个在县南三里。潜江人民为当地很多任县令都立了祠堂。
知县潘之祥,字伯和,江南婺源人,进士。万历间建祠于忠义铺,清朝崩入河。
知县陈充孟,山东蓬莱人,进士。祠旧在水府庙,后圯于水,康熙五年(1666年),邑人莫若玉移建于元真观左。
知县罗万象,字仞菴,江西南昌人。建祠在北门外,清朝崩入河。
知县朱熙洽,字鸿甫,号明山,江南昆山人。康熙五年(1666年),邑绅士里民重建于县治前正街之东,昆山大司寇徐乾学为之记。
知县王又旦,字幼华,号黄湄,陕西郃阳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建祠于西街传经书院内。这些祠堂说明了潜江人民对于他们政绩的肯定,对他们的崇敬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