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1]
刘国正,笔名刘征,诗人,杂文家,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兼工书画。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是新中国语文教材事业的开拓者、传承者和创新者,主编和参与编写语文教材百余册。刘国正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我国语文教育界的新一代旗帜性人物。迄2018年,他的著作约有30多本(辑为《刘征文集》八卷),其中教育论文集有《语文教学谈》《剪侧文谈》《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等。通观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最核心的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
这个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建立在他的语文工具观的基础上。人们一般从语文的效用的角度,说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信息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这自然是不错的,但还不够到位。刘国正从语言自身的特点出发,强调语文工具的特殊性。语文是人类自身具有的工具,是人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体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是适应全民使用的工具,能够使用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工具,离开了生活,也就没有了语言,而语言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就无比活跃起来,简直像一个万能的精灵;语言是与人的思维和思想感情不可分割的工具,或者说是人类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说到底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语言是技能性很强的工具,获得语言工具主要靠主体的语言实践。刘国正的语文工具观特别强调,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人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体功能的一部分,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这就比仅仅从交流功能上说明语言的性质,把语言看成是单纯的交际工具和媒介物,说得更透彻。这就意味着,语文这一工具是同人的思想、情感、情操和个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具有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浑然一体。
刘国正的语文工具观,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语文工具,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他任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教育。其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缺一不可,它们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过“文”“道”之争,世纪之交发生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这些都是由对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任务的看法不一引起的。现在,终于达成共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主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进行人文教育。刘国正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屡次指出:语文有工具性,因此一定要把培养语文能力作为基本任务;语文又是特殊的工具,与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因此一定要把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知识教育作为其他任务。这些任务血肉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刘国正的语文工具观,还决定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这就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教育,以语言文字教育为主带动其他。他主张“因文解道”,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讲解思想内容。他力倡“因道悟文”,就是反过来又要凭借思想内容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妙处。让学生读文学作品,读的是文学,学的是语言,应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作家对话,丰富文学素养。严格的语言训练需要以知识为向导和检验的标尺,知识又需要在语言训练中才能得到应用,应把握教学知识的时机和针对性,以辅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于是,这个语文工具观及其语文教学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实”和“活”。刘国正强调,语文工具是用来反映气象万千的客观世界和纷繁复杂的人的主观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就决定了运用语文这种工具的复杂性。它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说它是科学,因为它要表达得准确;说它是艺术,又因为它还要表达得生动。首先要求准确。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和由客观世界决定的人的思想感情,但客观的和主观的东西都是很生动、很活泼的。要是不能生动地予以反映,也就不会准确。因此,语言的训练既要“实”,又要“活”。“实”中求“活”,“实”“活”相济。只有“实”而没有“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偏于呆板;反之,只有“活”而没有“实”,“活”就失掉了基础。
所谓“实”,就是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必须严格要求,督促学生下苦功夫,反复地磨炼。正如毛泽东所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所有学习语文的成功经验,都证实了这一点。过去那些做学问的人,不但要背“四书五经”,有的还要背《说文》,背《尔雅》。今天的学生不必这样去做,但下苦功夫、笨功夫是万万不可忽视的。识字,字要一个一个地识,一个一个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读背诵。只有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才能奠定语文的基础。
所谓“活”,就是要使“实”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文基本训练。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达到这个境地,教师不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而是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主动求索,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言之,“活”的本质精神是,语文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讲求教学的民主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个“活”字十分重要,也许可以说是搞好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为了切实抓好这个关键,必须把握实现“活”的操作要领。首先,要把语文看成是活的学习对象。语言的运用,有严格的规范,也有很大的灵活性。生活是动态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也是活泼的。因此,语文训练切忌机械。其次,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的教学对象。学生不是被动纳物的书橱,而是有潜在发展能力的人。教师必须“目中有人”,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以促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第三,要把语文教学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则死气沉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了生活,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生动活泼起来。上述三条不是并列的,第三条是“实”和“活”相结合的重要契机。
刘国正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他认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片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道),其结果不但削弱了语文教育(文),而且思想道德教育也多是空洞的说教,两败俱伤;二是片面强调语文教育(双基),其结果是丢掉了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育也成了单纯的技术训练,同样是两败俱伤;三是“文”与“道”能够兼顾,但往往是两张皮。症结何在?症结在于没有充分认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实验证明,施行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由于以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以及自己创造所得为学习资源,牵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叩动他们的心扉,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最有利于“实”和“活”相辅相成,最有利于语文基本功和思想道德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最有利于使学生有效地学到读写听说实际应用的真本领,最有利于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通力合作的能力,以及作为现代人的种种应有的素质,而且可能最有效地消除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
怎样联系生活,扎实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呢?刘国正提倡五个结合:一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结合起来;二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求知欲结合起来;三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四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兴奋点结合起来;五是为了实现上述四个结合,还要把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这五个结合比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就是联系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联系学生的喜怒哀乐,乃至联系学生灵魂深处的密室。这样的联系,不仅能叩响学生的心扉,而且能使学生学到活的语文,养成活的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并非要求每一项教学的具体安排都有联系的内容;但从语文教学的全局着眼,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教材编制、课外语文活动,都存有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广阔空间。
阅读教学。阅读就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别都失去辨别优劣美丑的基本标准。刘国正强调阅读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则荣,脱离则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顺应这个规律”。一方面,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的积累与课文中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的知识对阅读活动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把生活的活水引入阅读。搞开放式的多层次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的阅读与生活实际合拍,把阅读教学置于生活之中。他倡导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并举,赞扬湖北省宜昌市“课内外衔接”的成功经验:(1)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2)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3)对比,引导学生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使课文中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与社会生活在交流、碰撞中敞开,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把握课文,从阅读中获益更多。
写作教学。刘国正在大量的文章、讲演中极力强调写作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他指出: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他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重大的或离奇的事件;作文不过是用笔来说话,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情。他提出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和从生活中提取材料的方法,使学生发现堆积在身边的瓦砾原来都是晶光四射的宝石,作文材料唾手可得。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会推动他去观察、思考,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乃至把写作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此外,他主张作文训练同实用适当地联系起来。写作的实用有两个范围:一个是家庭和学校,在身边;一个是社会,广及世界。家庭及学校需要使用文字的地方,应尽可能指导学生去写,如家属和朋友间的通信、学校的通知、图书馆的新书介绍等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办报,办广播,办文学社团。社会更加广阔,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参加作文比赛等。学生的写作见诸实用,产生社会效果,会使学生感到写作的实用价值,产生成就感和责任感。久而久之,提高了写作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就会从乐于写作、勤于写作发展到善于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单单获得写作技巧,而且适应了自己生活的需求,展示了自我心路历程和个性品格,并服务于社会。
语文教材编制。早在20世纪50年代,刘国正参与编写的文学、汉语分科教材,就提出了通过语文学习认识生活的要求。到20世纪90年代,他主编的人教社1990年版、199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更是全面体现了语文联系生活的思想。从教材的纵向说,第一册,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组织单元,使学生认识语文的运用与生活的关系;第二、三、四册,课文按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单元,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五、六册,课文按文体分类编排,着重培养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从教材的横向说,课文,尽可能选取反映现实生活、社会生产、与学生学习及生活联系紧密的文章,选取实用性强、对学生今后发展最为有用的文章;练习,都力求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到有用。每册的“语文活动”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实践活动。由于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世纪初编写出版的各家初高中语文教材,不约而同地都以生活为主线,与刘国正“英雄所见略同”。可见教材必须联系生活这一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联系生活,扎实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刘国正的这个语文教育思想虽然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距今已有20多年,但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因为它吸取了当代语言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符合读、写、听、说教学的规律,又在河北邢台“大语文教育”实验、湖北宜昌“课内外衔接”实验中得到验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其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现代性。可以断言,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它将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
顾振彪
2019年10月20日
[1]本部分多处引用曹明海教授《整化语文工具观的建构》等文章中的观点和内容,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