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

(二)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

语文的运用是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能力的获得是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语文训练十分重要,却不是唯一的。除此之外,还有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以及兴趣和习惯等,可以称作培养语文能力六要素。这种综合的观点,与专注于语文训练的单一观点不同。以此观察语文教学,许多方面有待革新。

我几次这么说,至今仍坚持,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从阅读学习阅读,从说话学习说话,从写作学习写作。

阅读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和指定的课外读物。课文大都是经过精选的古今佳作,其中不仅凝结着高超的语文技巧,而且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情操、文化素养等,是六种要素的综合体。它们不仅体现了语文的静止的规律,而且体现了语文的活的运用。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主要的依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指课文本身,非指课文的许多附属物——练习题、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等)应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量还要再多些,质还要再高些。课文应主要选取古今的名著,其中文学作品应占多数。

选文自然应按一定的教学要求组成体系。由于以选文为主,体系不可能十分严整,教学要求也不可能十分具体(可以量化的只是一部分)。于有目标、有序列的同时,仍要注意涵泳体味,反复加深,以增实效。

写作训练,也应着重于表达自己的见闻或思想的训练,即完整成篇的或成片段的训练,不着重于单纯语文技巧的训练。(目前,为着应试,压给学生大量的练习题,有害无益。)写作训练的次数也要多一些,除课内作文外,要大力提倡课外练笔;除校内的写作活动外,要大力提倡走向社会的语文活动,使作文不仅是一种“演习”,而且是一种“实战”。作文的指导方法也要改进,写“规矩文”与写“放胆文”并举,从生活中提取材料作文与运用资料作文并举,由教师修改与学生自改(自改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并举。

以上说的是基本途径。红花还得绿叶扶。辅助手段也不容忽视。语文知识就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语文知识(主要指语法、修辞、文章作法等)反映语文运用的一些规律,学习这些知识——自然限于精选的、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一些内容——可以增强掌握语文的自觉性,获得检验正误的普遍准则,减少乃至避免表达的疏漏和混乱。其效验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表达越趋于复杂,知识越有用武之地。那么,又为什么把语文知识当作辅助手段而不当作基本途径呢?从知识到能力,顺理成章,许多能力的培养都是这个路子。为什么培养语文能力却不呢?原来培养语文能力有其特殊性。

第一,语文的功能在于反映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不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离不开人的参与。前面说过,是六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语文知识只涉及其中的一端。有的老师说,学生学了语文知识,收效不大。除了教材教法需要改进之外,对语文知识的作用不能有过奢的希望。

第二,征诸事实。婴儿学语是从口口相授开始的。有些人一生不知语文知识为何物,却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这说明,人们学习母语,不是从知识到能力,不是依靠知识的先导,而是依靠多次的模仿和艰苦的磨炼。到一定学习阶段学习语文知识是促进,是“添花”,却不是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把学习语文知识当作基本途径,把训练放在辅助地位,把阅读和写作当作知识的例证和巩固知识的手段——这种设想未必符合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