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技能性很强的工具

(五)语言是技能性很强的工具

获得运用工具的技能,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知识为基础,由知识到技能;另一种是直接传授,由技能到技能,知识起辅助作用。我以为语言属于后者。语言技能是怎样获得的?从人类语言的发展来看,语言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乃至祭祀的需要。你呼我应,这种呼叫因应需要日益繁复起来,约定俗成,渐渐形成语言。它的形成不是得益于理论知识的指导。它的发展和完善,也主要依靠语言的实践。语言(包括写作)理论的产生远远滞后于实践。从一个人学习语言来看,也是如此。婴儿学说话,他的第一个老师是母亲。依靠口耳授受,反复实践,也不是借助理论知识的指导。不难证明,获得语言技能,主要依靠语言实践,对理论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这么说,并非否定理论知识的积极作用。理论知识一经产生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

基于以上对语言工具的认识,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编写,有很多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且举一二:

1.轻装上阵的问题。语言既是全民的、适于广泛运用的工具,学习起来固然需要克服许多困难(特别是学习书面语言),但总的说,应该是比较简易、兴趣盎然的。不过,目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仍然是老大难。前些年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轻装上阵,负担过重是导致老大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同柳宗元的《蝂传》所述,身上背的越来越多,终致躺倒。一是头绪繁多,二是内容烦琐,三是教学机械呆板,存在着无效劳动。应该大力删繁就简,使其返璞归真。

2.联系思想和生活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普遍的注意和充分的重视。有些同志认为,工具就是工具,与思想和生活是否联系无关紧要。有些同志认为联系思想和生活只是为了进行思想教育。我则认为,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大问题,绝非可有可无,更非仅仅为了进行思想教育,它涉及教学的全局,是使语文教学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收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契机。展开来说,千言万语,这里只谈两点。

一是语文教学联系思想和生活,应成为全部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要据以改革整个的教学结构。课堂是重要的教学场所,但不是唯一的施教天地。以课堂为主体,扩展开来,校园和家庭是第二个天地;再扩展开来,社会是第三个广阔天地。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这还不够,还要教会学生自己选读报刊书籍,学会利用图书馆,并养成习惯,引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和书报摘记,亦养成习惯。鼓励学生学习办报,办文学社团,向报刊投稿,帮助他们与作家、编辑建立联系。鼓励他们参加社会上的语文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已故邢台八中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育,体现了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希望予以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继续实验、研究和推广。

二是要充分重视课文的教学。课文,特别是名家名篇,是运用语言表现生活的典范,是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多年经验证明,优秀课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有时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取向。中学语文教材以课文为主体,历来如此,今后也必将如此。现行全国语文教材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发掘和起用了不少新的好课文,但仍感不足。建议搞一项功德无量的基本建设,精选1000篇好文章、500种优秀的课外读物,建立一个语文教材库。许多同志批评“文选式”,我以为“文选式”不宜全盘否定,应一分为二。

3.加强语文训练的问题。语文实践,即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写作中学习写作,从说话中学习说话,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语文知识是辅助手段。把语文知识的作用估计过高或过低,都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当前全国通用的几套语文教材,都突出语文训练,就听说读写几方面列出了若干训练点,把训练落在了实处。不妨就各家已列出的训练点做综合研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梳理出几个(不是一个)精要便学的序列,供修订教材时参考。

4.改进教材体系的问题。全国通用的几套语文教材,都在建立教材体系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各具特色。语文课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又是以选取的课文为主体,加之语文训练必须循环往复才能奏效,因此语文课的学科体系,不可能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性。教材体系的改进,第一,要有利于减少头绪,突出重点,删繁就简。第二,要有利于联系生活,留下灵活运用的余地。第三,要有利于学生宽松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性的余地。第四,要首先安排教学的总体结构,兼顾课内外、校内外,通盘计划,统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