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运用与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们承认语文是一种工具,应该进一步探求这种工具的特殊性。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语言的运用与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语文训练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教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就如同断源求水、折本求花,是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的。
语文课是容易引起学习兴趣的,为什么学生却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语文训练是有利于活跃思想的,为什么学生做起来往往消极被动、思路滞塞、很难见效?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训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语文训练沦为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中学生的生活天地固然还不广阔,但是有其自己的波澜,有其自己的快乐和忧伤、憧憬和梦幻,是丰富多彩的。何况小天地联系着大天地,大天地里种种变化,诸如世界风云、社会心态、公众舆论、交际时尚等等都以种种形式渗入并影响着小天地,往往形成一个时期的学生生活的热点。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只要留心体察,巧加利用,是并不困难的。
无数教例证明,语文教学凡是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结合的,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得生动活泼,甚至欲罢不能。如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有的老师采取列表分析的办法,精心设计。第一节课学生情绪还好,第二节课学生就感到索然无味。于漪老师上这一课,第一节课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搞清脉络。第二节课带学生到校园里去观察各种颜色的花,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对花的各种颜色加以解说。如此设计,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的进一步理解,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新课本第三册主要培养说明能力,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桥的,有的写桥的结构,有的写桥的风貌,有的写关于桥的故事,便于学生在几种不同表述方式的比较中,实际认识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成都市许多承担教学实验的学校,在学习这个单元时,带着学生去实际观察桥。四中、十六中老师带领学生考察了锦江大桥,并且进行实地测量。二十四中老师带领学生访问府青路立交桥的设计者,并实地参观了这座桥,在指导学生学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还有的学校结合学生最关心的事情,抓住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写作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说明文教学比较枯燥,历来是个难点,联系生活就生动活泼起来了。
联系生活指的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之中,课堂方寸之地联系着大千世界。不要求每一堂课都要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和社会调查应是有限的。也不要求讲授许多知识,设置许多训练点。关于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重要意义,人们必将逐步加深认识,经验也必将逐步丰富起来。
联系生活更广阔的天地需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语文活动,包括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办报,办广播,办社团,调查采访,参加比赛,向报刊投稿,与作家、记者、编辑建立联系等。语文课的各种活动,包括仿真的活动,都不过是一种学习、一种训练。如同部队搞军事演习,不论怎样逼真也不过是一种训练,只有走向战场才能真正体会战争。教师引导学生为社会服务,让他们亲自看到自己的语文能力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就由演习走向实战,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这种活动的巨大吸引力有时竟超过课堂教学,甚至于一次投稿被采用,一次比赛获胜,往往会决定他们一生要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