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场域:“大语文教育”的开拓
我对“大语文教育”的认识,总起来可概括为四句话:
第一句,“大语文教育”开拓的立足点是高的,是语文的新场域。它不是局限于某一堂课、某一方面的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进行总体的考察、总体的设计、总体的改革。
第二句,它所依据的理论,它的“一体两翼”的总体结构,以及采取的一些方法,是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
第三句,实验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经验材料举出了许多数字,但取得的成效只有一部分表现在数字上,还有一部分是数字不能表现的。
第四句,“大语文教育”的前途是远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为什么说“大语文教育”的思想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好像是一个多面体,有许许多多的“性”。究竟哪个“性”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它们相互的关系如何,我不来谈,自己的研究也不够。至少有一个“性”很有道理,即“社会性”。
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学语文,语文课堂是主要场所,第二场所就是学校各科的教学,乃至各科的课外活动。学校有十几门课,每一门都在进行语文教育,虽然教师不一定是有意识进行的。各门课的教科书同时也是语文课本,各门课的教师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进行本学科内容的教学,同时也就进行着语文教育。
如果把圈子划大一点,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每个孩子降生下来,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学说话,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了。第一个老师就是他的妈妈,家庭的各个成员及亲戚朋友也都会是他的语文老师。何况家庭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还要看电视、听广播。看电视、听广播也是很好的语文学习。
如果把圈子再划大一些,就是社会。社会这个学习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沿的,国内、国外,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在向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其他科有的也有社会性,而这样全面的、无所不在的社会性是语文科所独有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应用语言,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这些,从事语文教学不能不认识到。
第二层意思,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是为生活服务的。语言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没有了实际内容。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提到过,写作的充实的内容在生活之中。叶圣陶与夏丏尊先生在其合写的《文心》里,也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这本书所展示的语文教学与抗战联系这个特点是很鲜明的。
但是多少年来,语文教学在结合生活这方面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过去在科举制度下,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完全脱离生活的。那时学写八股文,为圣人立言,要把“四书”背熟,要以朱注为依据,作文就是根据朱注加以推演。我们平时说不要养成八股腔,八股腔的最大特点就是脱离生活,言之无物,说空话,说套话。废科举兴学堂以来,语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改革,与生活比较贴近了。解放初《汉语》与《文学》分家的课本,提出了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认识生活的任务,但是认真地系统地研究语文如何与生活相结合似乎尚属空白。“大语文教育”提出了这个问题,也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带有突破性的。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但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难。依我看,原因之一就是把语文教学限制在了狭小的课堂范围内,不重视与生活相联系。我在各地看到的许多教例证明,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只说张国生老师讲的那个例子,他们的学生到邯郸丛台去玩,有个女孩子误以为校车开走了,就自己坐火车回来了。大家找了她三个小时。第二天的班会上,老师没有批评她,却引导大家就这件事谈心情、谈感想,搞快速作文竞赛。结果文章写得十分成功,这个同学也深受感动,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难忘的班会》。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的例子。语文与生活结合有多种途径,其中一条就是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事情,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语文教学,进行读写听说训练。
总括以上意思,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立足课堂,还要看到其他各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既然这样,“大语文教育”提出语文与生活结合,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当然是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我们人教社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而且第一册就是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组织单元的。这也说明“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许多语文教育者的考虑不谋而合,而且影响会越来越大。
我们还看了“大语文”实验的展览,听了张国生老师讲授的《向沙漠进军》一课。这一课虽然是“大语文”的一个局部,却是生动的、直观的、成功的。说明文,许多教师感到难教,枯燥乏味,张老师却上得生动活泼。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导引型的“参读”,搞得很有趣味。先讲撒哈拉大沙漠是由绿洲变成的,然后引入这一课,用时不多,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注重思维训练,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积极研讨课文结构和语言的各种逻辑关系,课堂气氛很是活跃。第三点我更欣赏,就是让学生质疑,充分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学生提出:课文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外国的地中海沿岸,一个是我国的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什么前者略而后者详呢?为什么前者不交待沙漠化的原因而后者交待了呢?这说明,学生经过了认真的阅读和充分的思考,否则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还有“丘墟”这个词,课本注为“废墟”,而学生却认为“丘”“墟”是并列关系,“丘墟”应为“沙丘和废墟”。这些问题的提出,证明学生真正动脑筋了。“丘墟”一词,本来可以一看而过,但学生抓住它提出了疑问,这问题提得有意思,超出了教科书的注解。当然该问题还可以更深入地体味:“丘墟”可理解为“沙丘和废墟”,但似乎“丘”和“墟”组合在一起大于“沙丘和废墟”的意义。总之,这一课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说明文能上到这个程度是很不错的。
另外,这一课,老师布置了“课堂语文环境”,其中有些资料,学生在说话练习中引用了;利用学校的环境,如关于学校操场跑道变低的调查与思考;还利用邢台市的环境——本来为“百泉之城”,但现在泉没有了,全都干涸了。张老师做了调查,课堂上利用了这个例子,紧密联系了生活的实际。虽然是在教室里,但教学触角却伸到课堂之外,缩千里于咫尺,跟校内、校外甚至国际都联系了起来。
下面我想提两点希望。
第一点,希望“大语文教育”的实验坚持下去,各方面团结一致继续做艰苦的工作,使之逐步完善。实验要把“大语文教育”的设想全部完美地体现出来,还有不小的距离。这不但需要精神,还需要物质的支持。主要抓什么呢?我想,一是提高主体,一是充实两翼。我觉得两翼似乎弱一些。比如,要广拓园地,而且许多活动不要由教师主持,而由学生自己主持。这是很有益的。
第二点,河北省搞语文教改的有几家,都已坚持多年,很有成绩,不妨交流一下,取长补短,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