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层

(一)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层

课堂内,指导学生学习教材,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任何时候也不容忽视的;但是语文活动不能与学生的生活相隔离。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样做,能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

有些课文是记述处所、描写风景的,讲授的时候不妨适当联系学校所在地域,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可能有美好的自然景观或动人的文化背景。枝城中学杨邦俊老师讲授《岳阳楼记》的时候,由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景物和感情,进而考察学校所在地枝城——这是一个在学生眼中没有什么特色的小镇。

学校坐落在福星山上,学生对此山的来历一无所知。教学楼后面有一块石碑,上写“福星山祠”四个字,学生也不知它是什么意思。老师抓住时机给学生讲了关于福星祠的一个美丽的传说,还让他们了解枝城有状元门、文公塔、铁锁井、白骨寺、紫山、白水、花溪、江流等景观。学生了解到这些情况,感到了故乡枝城的可爱。于是,老师在教完《岳阳楼记》后要求学生写枝城。杨老师回忆道:“那一个星期学生特别忙,访问,找资料,实地考察,写出了《福星山的传说》《花溪一游》《降龙镇妖》《铁锁井》等一些优秀作文。”

《岳阳楼记》作者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写的是千里外的一处名楼。如果就文学文,不联系学生的生活,虽然也能学有所得,却难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联系生活,一下子把课文拉到学生身边来了,不论是领会课文内容还是学习语言应用都活起来了。特别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学习语文所必不可少的。

有些课文表述仁人志士的崇高思想,讲授的时候不妨适当联系学生的思想。杨老师讲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前,先组织学生开了一次访谈会,题目是“中学生读书为什么”,要求学生充分准备,畅所欲言。开会时主持的学生发言后,全场立刻火爆起来。有的说:“我就是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做了官才能为民做主,发了财才能多盖几所希望小学。”一位女同学声泪俱下地说:“我就要为家父而读书。我爸是个残疾军人,为了我们姐弟读书,他坐着轮椅东奔西走,吃尽了苦头。我读书挣了钱要将爸接到大城市,让他安度晚年。”会场上群情激动,大家纷纷说出了心里话。会后,老师指导大家学习课文,同学们懂得了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道理。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每一位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了读后感。

这不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吗?是,又不完全是。教书育人,讲授有些课文时注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也是阅读写作训练所必需的。不联系自己的思想,既难以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又难以写出真实感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

有些课文是写人的,写亲人、朋友,或老师、同学。教这类课文的时候,不妨组织学生对身边有关的人进行了解。长阳三渔冲中学胡绍海老师,讲授“家庭生活”单元后,指导学生做了一次以学生家长为对象的采访,要求他们从获得的材料中摘取所需写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集体交流修改并编辑成册。学生兴趣盎然,一时佳作迭出,后多篇作文发表在报刊上。这样从课内向课外的生活延伸,了解身边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上的人,理解了书上怎样写人就可以更好地写身边的人。学生不再感到作文无话可说。“作文需要精心选材,写真情实感”,是学生这次学习的深切体会。

有些课文是写想象和幻想的,也有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胡老师在讲“想象单元”时,让学生针对现实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一次无拘无束的思想漫游,举行一次演讲比赛。以《我的皇帝梦》《假如地球是透明的》《假如爸爸当了校长》等为题的讲演,不仅当场引起热烈的掌声,而且事后加工整理得到发表。

为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但是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症结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易;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真正懂得语文的运用,才能对学习语文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战感,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