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实”出发

(一)从“三实”出发

近些年,我们中语界科研成果丰硕,涌现了很多反映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优秀文章和著作。尽管不能说都很成熟,但它们是从中国的语文教学土壤里长出的嫩紫娇红,假以时日,必将在春风化雨之中结成累累的果实。这些成果尽管不能说都很成熟,但它们是从中国的语文教学土壤里长出的嫩紫娇红,将在春风化雨之中结成累累的果实,是可以预料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应该怎样进行?读了这些文章和著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受到很大启发,概括起来是三个“实”字: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放开眼界,要充分了解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当前的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思想、教材和教法诸多方面各存在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取得哪些进展,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等等,对于这些,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几年来,我们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进一步开展更周密、更系统、更切实的调查研究,仍然是一项紧迫的、重要的任务。强调了解本国的情况,并不是说外国的情况可以不闻不问,了解外国的情况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外国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生搬硬套。

实事求是,按照毛泽东同志著名的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搞语文教学的改革,要着眼于研究语文教学这个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其规律性。自然,不是“求”到了再改,而是在改中去“求”,改革的实践是“求是”的最好课堂。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语文教学的“是”,“求”得怎么样呢?有人说“我们仍然是一团漆黑”,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几年来大家写的许许多多的文章就反映了“求是”已有一定成果。但是,我们的研究还是很初步的,还没有完全探明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深海探珠的任务还是艰巨的,我们大家都要做不惮潜身于深海的取珠人。不仅要研究今天教学改革的经验(这是很重要的),还要研究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杰出的文学家,学习语文有许多珍贵的经验,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轻易地加以否定,要认真加以总结,从中吸取营养。当然,古代不同于现代,古人不同于今人,古人的经验也不能照搬,要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予以合理的改造。

讲求实效,就是说,要以教学的实际效果来检验教学改革的得失。改革成功与否,不能单看教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的一面。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经过教学,如果学生的能力实实在在地提高了,那么,教学尽管看起来并不热闹,也是成功的;如果学生能力的提高并不理想,那么,教学尽管看起来热热闹闹,有许多花架子,也不能算是成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这是就总的原则说的,自然,具体检验起来还有许多讲究。比如,采取不恰当的方法,一味“灌”和“填”,往往也能奏效于一时,却闭塞学生的才智,贻害甚大,这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具体分析的。

不可否认,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在前进。对此,我们又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它的确在前进;不满意的是,它前进得还不够快,还不能赶上我国现代化建设迅速前进的步伐。因而,我们要更加大胆地进行改革,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