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综复杂的问题
当然,语文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令人担忧;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支流,不是主流,而且跟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有关。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的问题“60年来没有什么改变”,可见是很复杂的。再加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有的问题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问题不少,集中到一点,就是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第二,教学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第三,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结果是,学生对学习语文失掉兴趣,负担沉重,教学效率低下,往往导致高分低能。
应该指出,如此严重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如题海战术,一味刷题与提高语文能力基本没有关系,费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不过是除应试外百无一用的“敲门砖”。尤为严重的是不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要求死背固定语句的答案,一个标点也不能有差,而那些语句大多抄自供教师备课的参考书。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但为什么知其有害而为之?为了应试。应该指出,教师这样做,是违心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可是应试的干扰不是源自教学本身,虽为害甚巨,但为了明白清楚地说明教学本身的问题,却不得不把它分离出去,抛开这难啃的酸果,留待另做论述。
撇开应试因素不谈,专谈语文教学本身。多年来,为了克服“少慢差费”,我们做了不懈的努力。举其大者,如为了减少语文教学的模糊性,把应取得的效益落到实处,许多同志研究并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对于应传授的知识做了合理的规定,对于能力的训练做了合理的分解并安排了便于教学的序列。再如努力研究并发展课堂教学的艺术,“向45分钟要效益”,一些著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多种风格,达到很高的水平,收到很好的效果。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十分宝贵的,都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着应试的干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有些同志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少慢差费”的问题为什么还不能有效地消除?是不是不仅争效益于课内,还要争效益于课外?这个考虑,简直可以比作发现了语文教学的“新大陆”。不仅如此设想,也做了相应的改革实验,如上海的第二课堂搞得有声有色。张孝纯老师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学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课堂,第二层次是校园和家庭,第三层次是社会,跟宜昌的做法是英雄所见略同。可惜张先生辞世了,他所在的邢台八中仍在继续实验。像宜昌这样坚持实验达五年之久、实验面遍及城乡的案例,是我所仅见的,特别是老少边穷库地区也搞实验且搞得很好,就更有意义。语文改革大都在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山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搞实验,说明这项实验适合中国的国情,取得的经验更便于广泛地采用。
我一向认为,语文教学一旦与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宜昌搞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本质就是语文教学同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把脚伸到课外去。宜昌的实验使我的论断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