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

(一)如何对待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

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对待我国的乃至人类的传统文化的一条总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对待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遵循总的原则,还要具体分析这个领域的特殊矛盾,才能避免认识的畸轻畸重。

前些年强调转变观念的时候,曾有些同志认为,我国语文教学的旧传统是陈腐的、落后的,不清除它那些至今仍存留的影响,改革就难以前进。这种看法重在否定。近几年在反思中,又有些同志看到改革虽说见些效益,却仍不理想,就反过来求诸传统经验,认为只有向传统讨教才能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出路。这种看法重在肯定。我以为两者都有所偏颇。

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是悠久的,也是复杂的。从甲骨文算起,历时三千多年;从孔夫子算起,历时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包括语文教育思想),其中不少内容以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令人惊叹。同时,涌现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他们都是语言运用的能手,其中一些语言大师把汉语的表现力发展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他们的著述给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异彩。对于我国的传统,如果笼统地认为腐朽、落后而加以摒弃,无异将腰缠的万贯抛在道旁,使自己变为一文不名的穷人,真是太不合算了。

但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中确有又深又重的消极因素。明清两代施行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几百年间,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始终占统治地位,培养出来的人大都是头戴方巾、身着长衫的书呆子。他们思想僵化,灵气尽消,笔下是成堆的空话套话。《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中淋漓尽致的描写,令人怵目惊心。对于传统,如果笼统地加以肯定,无异于吃猪肉连猪毛一起吞下去,非但滋味不佳,说不定还会闹病。

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中,究竟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呢?这个关键问题还有待于通过系统的研究做出科学的评价。为了提供参考,我不揣鄙陋,愿意谈谈初步认识。

精华至少有三条。(1)总体性。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同思想道德的培养以及经学、史学、文学的教育合为一体的。那时候,教学内容尚未明细地分为许多学科,这种情况适应了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产生了积极的效果。(2)整体性。除较短的识字造句阶段外,读,着重诵读整篇的文章和整本的书,从完整的成品中反复体味文章思路的流转和细微的情感。写,着重进行整篇的习作。学习写八股文,开始是分解开来训练的,终于归到整篇的训练。(3)实践性。训练的方法是通过读写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5],反映了当时的教学指导思想。那时候,语文知识还缺乏研究和整理,还没有可能走进课堂。这固然不够完善,却使语文教学突出了实际操作的训练。

糟粕至少也有三条。(1)封闭。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着应试,适应科举的需要。读,限于读“四书五经”和前人的著名闱墨;写,限于习作八股文和试贴诗。读,是接受圣人的思想;写,是代圣人立言,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应试诗文的僵化的呆板的程式,不准越雷池一步,其余的皆视为邪门歪道加以排斥。这样做,就把学生的思想和写作完全禁锢在狭隘的牢笼里了。(2)灌输。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考虑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一味灌输,强调死记硬背。(3)脱离。随之而来的是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离社会。思想内容是钦定的、现成的,写文章只是变着花样说同样意思的话;因此,语文教学变成纯技术性的训练,毫无活力和生气

我们向传统学习,要摒弃其糟粕成分,继承其精华成分,并使之发扬光大。

对于外来的语文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也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方面,剔除其消极的成分,不要认为一切皆好,更不要盲目引进;另一方面,大胆地吸收其合乎科学道理、合乎国情的成分,不要自大自囿、一律排斥。国情,指的是中国人学习汉语(作为母语)这一特殊情况。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些语文教育大家,如叶圣陶、黎锦熙、朱自清、夏丏尊诸先生,都吸取了西方有益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理论,影响所及,使一个世纪以来的语文教坛为之面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