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和吸收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之一,是学生获得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中学生的阅读,指阅读选入课本的课文和指定或自选的课外读物。这些是前人或他人写作的优秀成果,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可以学到运用语文的艺术技巧;可以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可以扩大生活视野,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和提高文化素养;等等。不仅获得语文技巧是与写作有关的,上述诸方面都是与写作密切相连的。指导学生阅读,要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多一层考虑,使诸多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
有人认为,名家名作品位过高,不适合学生仿写,还是让他们多读些报刊上习见的短文。实则不然。阅读,主要应是阅读名家名作。阅读相当数量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这件事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识积累,就是具有文化素养的一个标志。历代大家留下的名篇是政治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瑰宝,中学生对此毫无所知或所知甚少,不能不算是很大的缺憾。名家名作中凝结着运用语文的高超艺术,诚然,不都是便于仿写的。初学写作搞仿写虽然易见成效,可是换个角度考虑,取法乎上始得乎中,让学生登高丘而望远海,开开眼界,大有好处。这对于写作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见无形的、深刻的、长远的效果,往往终身受用不尽。不要因为难以立马见效就低估这种影响。
课文,要求篇幅短小,切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程度。课内阅读自然应以这样的课文为主,但不妨加入一点异味:阅读少量长课文,以培养阅读长文的能力;阅读少量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如让南方的学生读一些描写雪的课文,让内陆的学生读一些描写海的课文),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阅读少量偏深偏难的课文,以培养解难和存疑的能力。根据不同的课文,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要有所改变。阅读量要多一些,但受到课时的限制,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要开展课外阅读加以补充。课外阅读的内容要杂一些,可以读选本也可以读整部头的书,可以读文史也可以读科技。课外阅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指定、跟课内阅读相配合的;另一类是由学生自由选读、不要求跟课内配合的。指导要加以区别。
这样,阅读内容丰富了,量增加了,便于学生从丰富的读物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吸取写作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