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一中胡中柱老师搞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已经走过多年的艰苦历程,经验是丰富的,成绩是显著的

(一)遵化一中胡中柱老师搞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已经走过多年的艰苦历程,经验是丰富的,成绩是显著的[3]

遵化一中的经验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有普遍意义。

第一点,适度地扩大了读写量。

阅读,他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讲读;二是阅读;三是课外阅读。三个层次,认真地区别对待,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初中生在三年内自读了四部明清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真了不起!

我们问学生们喜欢哪一部,有的孩子说喜欢《三国演义》,很出乎我的意料。《三国演义》比较难读,所写的事情并不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还有一个孩子说喜欢《红楼梦》。一中把读四大名著放在学生的寒暑假中,并规定什么时间读哪一部,这样阅读就分出层次来了,阅读量就增加了。

他们的课外练笔,扩大了他们的写作训练。有的写日记,有的写间隔日记,有的写周记。他们还办黑板报,办手抄报,许多同学还给报刊写稿子。这样,写作也就分出了层次,量也增加了。

老师们普遍深感苦恼的是作文训练。从训练的角度来看写作要多一些,从批改来看又应付不了。一个老师教两个班,有的班学生多到六七十人。一个班的作文还没批改完,另一个班的作文又来了。一中的经验是“多写、少批、重讲评”“课内写作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课外练笔可以多一些。它是非常自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随时记下来。学生对课外练笔非常珍爱,而对课内作文就没有这种感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作文在一定的要求下进行整齐划一的训练很难适应全班同学的情况,练笔就不同了,可以随时随地写自己想说的话。作文一学期八次十次,也还是不够的。课外练笔做了必要的补充,还能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

第二点,重视培养学习兴趣,而且找到了培养学习兴趣的具体途径。

以前我跟一位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谈过话,问他为什么不感兴趣。他说:“老师讲的我都知道。”这句很简单的话是值得深思的。老师讲的他“都知道”,还怎能发生兴趣?当然还有其他好多原因,如教学的程式化问题。

语文课艺术性很强,学生应该是很感兴趣的,但由于诸多原因,并非完全如此。一中的情况不同,我跟同学们谈到这个问题,他们表示对语文学习很感兴趣。一中不仅仅认识到兴趣的作用,而且具体地提出了培养兴趣的办法——通过五种意识的培养来增进学生的兴趣。这五种意识提出来不难,切实地做就难了。一中不仅写在了书面上,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这是很难得的。

这五种意识我看最重要的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语文课所固有的、内在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艺术的美。语文教学应该“咬文嚼字”,应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运用语文的妙处,把学生引入佳境,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语言美好之所在。语文教学往往对遣词造句的妙处重视不足。胡中柱老师的教学在这方面是注意的。我们听的胡老师的欣赏课,让学生给那篇小小说定题目。是“变”字好呢,还是“失误”好呢?还是“戏”好呢?这就嚼出了味道。再如小说的结局,是原文好呢,还是学生写的结尾好呢?提出来比较品味,味道就品出来了,兴趣也就产生了。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一点我认为胡老师做到了。

第三点,为打破教学的程式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学校程式化教学没有打破,把本来很有感情的课文僵化了。分段、段落大意、中心、写作特点,篇篇如此,这种训练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可千篇一律。一中的六种课型,对于打破程式化教学来讲是行之有效的。六种课型是“活”的,是互相渗透的。最重要的是讲读课。讲读课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因文、因班、因学生而异。六种课型的精髓在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这个基本精神,课型才能灵活运用。

一中的孩子们确实在思考问题。如学生对方志敏的一段话的质疑,说明他们在深入文章中,在独立思考、辨别问题。孩子们的质疑是不是都需要由老师作答呢?不一定,答上来固然好,答不上来也不要紧。

第四点,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狭隘的圈子,使教学延伸到课外和校外,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了。

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果脱离了生活,便成了文字游戏,便成了空洞的东西。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指导他们学习语言的全过程。一中学生的作文选编《小荷》就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这本小书里有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孩子们写了观察小虾吃东西的情景,有的孩子写“昆虫是用肚子来呼吸的”,他们经过反复观察实验写成了文章,很有意思。

写作训练包括说话训练,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一中的六个结合里起码有两个结合包含这个意思,这是很好的。

还有一个结合,就是要结合学生中的“热门话题”,过去我叫它“兴奋点”,如某种服装能不能穿、某种发式能不能留等等。遇到这样的热门话题,语文老师可以把计划先放一放,抓住它,议论它,写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的同学不是感到无话可说吗?遇到这些问题,他们就有话可说了。

下面再讲两点建议。

第一,要更多地强调,进一步加强语文因素。语文因素不是不强,我希望进一步加强。把语文因素纳入各个环节中去,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就是说的训练,既要看他回答得对不对,又要看他语言表达如何,等等。

第二,语文教学要做到“活中有序”。可以把语文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点,根据教学要求把它安排得由浅入深,编成一个网络,“活中求实”,增强语文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