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记者与刘国正先生关于语文与生活的多层面对话:
问:有朋友说,人的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要同生活相结合,这是您研究的主要成果。您自己怎么看?您又曾提出“实”和“活”,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答:多年来,语文教学有些老大难问题,主要是“少慢差费”,它久久困扰着我们。研究者从多种角度试图有所突破。我提出“实”和“活”,是想使教学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实”和“活”,教法自然需要改革,但关键所在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这确是我对语文教学改革多年思考中的一项主要收获。
问: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您是怎样做出判断的?
答:苦闷和困惑一直纠缠着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也只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我确信向这光走去,必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主张“结合”,我并非首创。邢台八中的张孝纯老师倡导“大语文教学”在先,我一接触,眼前即为之一亮。张老师早已作古,但愿这位有真知灼见又很有才华的老友安息。再有,就是湖北宜昌搞了课内外相衔接的改革实验,我去考察,写了一份报告,得到教育部领导的支持。后来,人教社中语室和中语会的同志和我一起,几次到宜昌,又做了比较深入的调研,丰富了我的认识,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写了《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初步总结了他们的经验,这是我的教育论文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篇。
我以为,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视野的延展、教学天地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教学的现实主义设计,同时又引进了一定的浪漫主义精神。
问: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样加深的?
答:我最近读到几篇研究我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论文,谈得都很好。其实,“结合”并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主要是实践的问题。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言文字脱离了生活内容,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碎片。可以说,语文因生活的需要而运用,生活是语文运用不可或缺的材料。学习语文必须符合这个规律。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什么要行万里路?就是要与生活相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只说了一方面的道理,他之所以成为“诗圣”,是因为他有超凡入圣的诗艺、炽热的爱国心,还有就是他那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生活体验,而且后者是不可或缺的。
应该说,数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改革红红火火,百花齐放,取得巨大成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道亮丽的风景,但研究的重点主要在课堂教学。其实,课堂外面还有一个教学的广阔天地,有人称之为“第二课堂”,意在引起重视。这“第二课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1)家庭;(2)校园;(3)所在地区;(4)新闻传递的国家、世界的大事。只要教学目光看到这一广大领域,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足资教学利用的宝贝,有“第一课堂”不能代替的教学效果,也会发现有许多机缘,能使两个课堂有机地联通起来,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问:我明白了。“第一课堂”是根据地,“第二课堂”也绝不可忽视。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未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有关。那么,“第二课堂”为什么具有不可代替的妙用?
答:语文课的主要教材,是按教学要求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是古今中外文苑的精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真学习这一大批范文,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从生活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章记写的都是今人、古人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生活,不是直接的生活,是书本上的,不是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因为典范,故学习借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言之有物,它却不是学生的“物”,以米为炊,这却不是学生的“米”。
“第二课堂”所展示的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最新鲜活跃,最贴心贴肉,最能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最能为他们所体认和接受。学习语言表达,这里有学生最感兴趣的“物”,有他们最爱吃的“米”。教师的责任是启发、引导学生,找到他们自己的宝贝,进而自己学会寻宝。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涉及许多问题,开拓和利用“第二课堂”是关键,抓住这个牛鼻子至关重要。
问:据您了解,开拓和利用“第二课堂”有哪些切实可行的经验?
答:我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多年,加以年届九旬,往事如烟,讲一点残缺不全的“古代史”,未必有所补益。大家只要重视起来,行之有效的新鲜经验会层出不穷。姑妄言之,或有万一之益。
先说阅读。前面说过,语文课的主要教材是若干篇范文,每学期约20篇。就课堂教学来说,分量已经够重了;然而,就学生学习的需要来说,还是太少了。学习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阅读应该有一定的量,简单地否定“多读多写”失之于偏颇。有了“第二课堂”,此问题可迎刃而解。
阅读可分两部分。一是讲读,即“第一课堂”规定的范文。不要简单地否定教师的讲解,为了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的讲解是绝对必要的。通过高明的讲解,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同学生的切身生活适当联系起来。讲,学问大了,这里不多说。另一部分是安排在“第二课堂”的自读。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自读一两本书。读什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选择他们的所爱。要求写读书笔记,联系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结合自读,可以开展多种活动,如介绍所读内容、朗读精彩片段、讲述心得和探讨疑义等等,随机而定,还可将读书所获陈列在阅览室或张贴在校园的墙报上。
选择读物一般地说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我以为不应完全排除学生一时还弄不懂的东西。不懂则有疑,留待以后解决。读一本书找出若干存疑是好事;就疑点研究下去也是好事;一时不能解决的,待以后解疑,更是好事。我小时候读“人之初,性本善”,完全不懂,甚至连疑也不会存,长大了才知道,“性善”和“性恶”原来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
再说写作。语文课,一学期作文不足20次,教师已经感到负担沉重,而从学生写作训练的需要来看又很不够。何况作文,许多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没兴趣。这是个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今也许好多了吧!
作文延伸到“第二课堂”,窘境就会有很大的改变。首先是练笔的机会大大增加,要求学生写日记,天天要写,长短不限,写几个字也可以。学生的日记,教师应得到学生的同意才可以看。再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练笔”,随时写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周至少写一两篇。这两项认真做起来,可大大增进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我曾见过许多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课外练笔的本子,都书写得十分工整,有的还自画插图,自己取了个动人的书名并设计精美的封面。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结合自身生活的作文与课堂上规定的作文很不相同。它不是为了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而是由自己决定写或不写、写什么以及怎么写的。写的是自身想要说的话,写的是真话。写这样的作文,就会感到有话可说,而且兴趣与日俱增。
在“第二课堂”的广阔天地里,用于作文的“物”或“米”丰富多彩,尤其是生活中发生的牵动学生心弦的热点事件,更要抓住不放。调研中见到的事例,有些至今记忆犹新。某高中的一个学生忽然出走,行前留下一封信,说他是为了独立体验社会生活而出行的,一下子搅动了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心,形成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不知道他走向何地,无法取得联系。过了十多天,有同学接到这个学生寄来的信,说是钱花光了,要求借些钱寄给他并附有地址。读信后,全班同学都激动起来。老师说,寄钱的事由学校解决,同学们每人都要给他写封信,劝他及早回来。信怎么写,由学生自己决定。信件寄出不久,那位学生平安回来了。老师将同学们写的信收集起来。这些信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每篇都应给高分。这是一次多么牵动学生的感情而又生动活泼的作文啊!
猝然牵动人心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它。可以预知的作文机会更多,要有计划地安排,如说明一次化学实验,记叙一次体育比赛,提出美化校园环境的意见,介绍最心仪的老师或同学等。走出校门,机会更多。如本地区的旅游景点、著名作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等,均是足资作文训练的理想材料。有些大的事件,也是可以预料的,如前些年举办的奥运会、近年举办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活动等。
以上着重谈了“第二课堂”问题,这绝无忽视“第一课堂”的意思。“第一课堂”是语文教学的根据地,而且完全可以施行与生活相结合,把两个课堂连贯起来。某校位于长江岸边,学生读过《长江三日》这篇课文后,教师即引导学生描述学校附近的长江风物,算是一例。
再谈谈说和行。叶圣陶先生认为,说是用嘴巴写作,听是用耳朵阅读。可见,说和听与写和读关系十分密切,说和听可以同写和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收相辅相成之效。在“第二课堂”里,有说和写训练的广阔天地和多种机会,如问答、陈述、辩论、朗诵等,不一而足。教师要抓住时机予以指导。其中演讲和辩论最应重视,也必须抓住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展活动。以下几项语文活动,在调研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列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是办报,办全校性的报或班级性的报。二是办广播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办。编辑和记者的岗位锻炼最多、最全面,应由学生轮流担任。办报和办广播站,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而且相对课堂上的被动训练,这里的训练是主动的,由学生独立地决定选择题材,独立地命题,独立地决定怎么写。课堂上的训练,目的是完成任务、争取获好评、得高分。当编辑、记者这样的训练,则是为着运用,可以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一点十分重要,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还要注意将学生的语文运用延展到校门以外,延展到社会上。三是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要让学生到图书馆借书阅读,给学生讲解图书馆运用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了解图书分类目录的情况,知道遇到问题到哪里去查,还要安排学生担任课余图书馆管理员,学写新书介绍,等等。四是开展一些其他活动,如举办表演剧、朗诵、模拟法庭等,形式繁多,随机运用。
问:方式方法丰富多样,两个课堂相配合,相信能取得好效果。可是近年来,为学生减负的呼声不绝于耳,这样做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呢?
答:事在人为。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总的指导思想,并不要求时时刻刻都同生活相联系。同时,我讲的虽多,取用在你。自然要有个通盘规划,以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度。但也需要指出,学习语文是必须下苦功夫的,是苦与乐的统一。中学阶段与小学不同,小学阶段可以多强调快乐。
施行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明显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对于学习语文乃至学习其他课程都是绝对必要的。二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少慢差费”会有所改变。
问:还有一个问题要向您请教,即文言文教学问题。您以为文言文教学应占什么位置?对历来的争论,您怎么看?学习文言文是有益还是有碍于学习现代语文呢?学习文言文同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不矛盾吗?
答:我认为,多年来,我们对文言文教学重视不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分量,提高质量。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继承与发展变化的关系,两者有亲密的血缘,不同于互无关联的两个语种。再说我国几千年来,古汉语占有书面语言的绝对优势,只是五四以后才有所改变。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从来没有彻底分家,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学习一些古代汉语,对于现代汉语的学习非但不是阻碍,反而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古汉语可以丰富词汇,活跃语言的运用方式,使语言简单而富于表现力。而且,运用现代汉语时适当引用古语(名言、警句、成语、诗句等),可以增加文章的华采,更易于打动读者。我国几千年的文献资料,绝大多数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包括艺术性很强的论文)也大都是用文言或接近文言的古白话写的。
学习文言文,如同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我国历史宝库的金钥匙。不学,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文化视野所及是很有限的。自然,中学阶段只是打基础,但有无此基础大不一样。
学习文言文,虽然有时也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但毕竟不多。学习文言文的主要作用在于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认识古代的生活。同时,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是范文,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作者多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对当今的孩子们有巨大的教育意义。且举一例:汉代文章第一大家司马迁,他的身体受到摧残,并且为皇帝服贱役,受到人生莫大的屈辱,但他都隐忍了,如牛马一般“偷生”,为的是办一件大事,继承其父的事业,写成一部从远古到汉朝的传记体史书,成一家之言。这件事,今天看来已属不易,在当年的条件下,以他的处境,是多么艰难啊!写这么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单是使用的简牍,怕是真要汗牛充栋了。然而他吞下最大的悲愤,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做到了。他代表着反抗压迫、追求理想、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让学生读他的文章,了解他的为人,足以铸造他们刚强如铁的灵魂。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如高山一般峙立,构成我们民族的脊梁。可是时下的“追星族”追的都是走红的明星,这怪学生吗?不,要怪教育,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