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点透视:多面聚焦阅读教学问题
(一)曾经有这么一种说法:语文课是培养写作能力的,读是为了写,不必单独提出培养阅读能力的问题。其实,读和写是语文课两项紧密相连的重要任务(且不谈其他的任务)。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不是可以互相代替或包括的;它们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说的是读对写的影响。对写来说,读是借鉴前人或别人运用语言的经验。有这种借鉴,跟没有大不相同。这种借鉴虽然不是写好文章的唯一条件,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有些同志说“读是写的基础”,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阅读教学有其不同于写作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就社会需要来说,不但读和写的效用不同,而且在许多场合是分别运用的。许多人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报刊和相关的各种材料,这些人并非都需要写。从事文字工作的毕竟是少数。
就语文教学的本身来说,阅读训练着眼于“理解”,写作训练着眼于“表达”。青年中间,“理解”和“表达”这两种能力的成长往往是不相应的。理解能力高于表达能力是普遍现象,因此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都应当有所不同。我们既要承认读和写两者的关系,又要承认两者的区别。这样看来,培养阅读能力的问题是值得单独提出并加以研究的。
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只要识字,就能读书,阅读不必专门训练。诚然,读书必须识字;不识字,读书就无从谈起。但阅读要得法,要富有成效,却远非只要识字就算万事俱备的,这里头有许多讲究。
常见有些人识字不算不多,读书看报不算不勤,可是收获甚微。或者读罢仍然模模糊糊,抓不住要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者阅读抓不住重点,不分轻重,不做取舍,事倍功半,效率很低;或者没有默记的习惯,又不会写笔记和卡片,结果当时知道了,过后忘得一干二净,到用的时候根本用不上。当今之世,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出版物出现,知识在短期内成倍增加,青年人要在这个出版物的大海里迅速地捞取到需要的东西,不讲求阅读的方法是很难办得到的。
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而且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者相比,后者也许更加重要。
掌握了一些方法,会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当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这里,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不是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的,也不单单是要读有关语文的书,它是各科课外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比起课堂教学来更不能只靠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兴趣。为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指导他们着重阅读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程度比较合适、内容又受到青少年喜爱的书;要使他们经常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尝到阅读的甜头。书这个东西,学生暂时不爱它,多半是因为不了解它,没有尝到它的好滋味。一旦了解了,尝到滋味了,大多数学生会爱上它,方法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因为有兴趣,不用别人督促自己就尽心去读。天天这么读,久而久之就变成一种生活的乐趣,读起来毫不勉强,非常自然,偶然不读反而感到别扭。学生如果达到这个境地,他们会自觉地、毫不费力地阅读大量的好书、好文章,其作用甚至会使课堂教学望尘莫及。常常听到一些有成就的文字工作者讲:“语文能力主要不是在课堂上获得的。”这句话,在语文教育工作者听来有些不大顺耳,却是句老实话。这句话丝毫不意味着抹杀课堂教学的作用,倒是说明,语文课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包括读写)的良好习惯。叶老精辟地指出,课文无非是一些例子。让学生只学习一些例子自然十分不够。比如例子是一,由例子引出的是三。那个三,是要学生以例子为引导自己去学习的。只有学一之后进而学三,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
(二)活页要活学。《中华活页文选》问世了,我拍手叫好。活页文选,昔已有之。记得我上小学时,老师就要我们读《开明活页文选》。半个多世纪过去,当时读的课本都忘光了,可活页文选的一些内容还零星地记得。冰心《笑》里的两句话“抱着花儿,扬着翅儿”,至今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而且每一忆及,就唤起童年对小天使的憧憬。
学习语文(也许还包括其他文科和艺术门类)有两种方式,一是按部就班,一是信马由缰。
按部就班,指根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为着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采用一定的教材,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也就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方式。信马由缰则不同。它不强调目标和程序,不强调必读哪些书,施行开卷有益,不强调教师的指导,主要靠自学。指引马儿向哪里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可别小看这兴趣,往往是学有所成的一个强大的动力。
按部就班同信马由缰不可偏废。前者有利于学生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后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方面,大约出于青少年好新奇、爱自然的特点,往往为后者的少受拘束所吸引,我小时候就是如此。
要想学习好,一定要搞好课堂学习,一点也马虎不得,同时,也要在课外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信马由缰。这不是“不务正业”,反倒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读物到哪里找?《中华活页文选》是理想的选择。它文质兼美,篇篇都是精选的好文章。它品类繁多,内容丰富,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需要和爱好。它有讲解,有注释,可以帮助排除阅读的障碍。它还有更重要的优点,那就是活页,选择、购买、携带都十分方便。
信马由缰,是怎样一种学法呢?
打个比方。《中华活页文选》是一处旅游胜地。你信步走来,走进一处花丛,就闻闻花香,逗逗蝴蝶;走进一处茂林,就踏踏清荫,听听鸟语;偶逢一道山泉,就捧来喝几口,润润喉咙;偶遇一园果树,就左摘一个苹果,右摘一把红枣;走乏了,就仰卧草坪,看天上的云卷云舒……自然,那意趣得之于心,也不妨记之以笔。自主地学,自由地学,从中得到的东西会是真切难忘的。学得上了“瘾”,还会感到“不可一日无此君”呢!
(三)《北京晚报》搞“业余一本书”征文,征得许多真切感人的文章。“业余一本书”,有提倡业余读书的意思。这是真该大大提倡的。
青年人精力旺盛,八小时工作之外还不免要做些事情。业余时间怎样合理地使用?值得认真地想一想。下班之后,有的人爱逛大街,有的人爱聊闲天,有的人专心致志地养鱼养鸟,有的人兢兢业业地整治和美化自己的小家庭。我不是说这些事不该做,可是把全部或大部分精力花在这些上头,日积月累,大量的业余时间白白地扔掉了,实在可惜!人们丢掉一块手帕,还要回头来找一找,找不到还要叹惋一番;可是扔掉了时间这个无价之宝,反而自以为得计,不是很奇怪吗?
青年人总是觉得人生是无尽头的,时间是无限多的,扔掉今天有明天,怕什么。往往到了中年才知道,人生原来是短暂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知道了,可是晚了。“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时间对于人只有一次,是无法失而复得的。人生到底有多长呢?讲一点我自己的体验。前些年我住在景山公园旁边。公园有个牡丹花圃。20多岁时看到一尺多高的牡丹幼株栽下去,50多岁时看到牡丹长到四尺多高。这,给了我一个人生长度的具体形象:从20多岁到50多岁这段最可宝贵的30年,等于牡丹的三尺长,如此而已!我回想过去,许多时间浪费了。假如每天多读半小时书(不算多吧),合起来就是5000多小时,该读多少书啊!但愿青年朋友,不要到了我这个年纪,也像我一样算这笔后悔账。
令人高兴的是,许多青年朋友懂得了这个道理,他们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向学的。他们是在各种平凡岗位上的普通青年,是一些小人物。小人物却有大志气。他们不愿意浑浑噩噩地度日,宁可放弃一些享受和娱乐的机会向书中讨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读的都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好书,不是那些剑侠、色情之类只能引人堕入低级趣味甚至走上歧途的坏书。他们读书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是为了从中吸取营养,不是为了消遣解闷或者填补空虚。他们写的读后感,朴朴实实,有实际内容,有真情实感,使读者深深感动。照这样坚持做下去,肯定是会有所成就的。
希望还没有这样做的青年朋友以他们为榜样,也能够这样做。如果大家都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会因之得到改善,社会的欣赏趣味会因之得到提高,多种多样的有用之才会从许多不被注意的角落成长起来。这定会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很大好处。
[1]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页。
[2]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3页。
[3]《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7页。
[4]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著《语文随笔》,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5]叶圣陶:《作文论》,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页。
[6]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