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在哪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一要米(材料),二要巧(技术),有了这两样才能做出好吃的饭来。写文章也是这样。一要有内容,二要有技巧,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学生的作文也是这样吗?也是。作文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书面语言的训练,跟一般写文章不完全一样,可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拿起笔来,同样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这里着重谈谈写什么——学生作文内容是从哪里来的。常常听老师说:“学生作文内容贫乏。”常常听学生说:“作文无话可说。”怎样使学生作文的内容丰富起来,使他们有话可说呢?这里有一个帮助学生找“米”的问题。“米”是有的,而且很不少,只要帮助学生找到“米仓”,他们就不难自己去取。那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学生的“米仓”。
学生作文在内容方面的来源,大约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青少年自己的生活。比起成人来,青少年的生活是贫乏一些,但他们有自己的一个天真烂漫的生活世界,其中可写的东西是很多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许多年间,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上已经历不少事情,同父母和老师、兄弟姐妹和同学,同社会上许多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许多事曾引起他们惊奇或赞叹、高兴或欢乐、失望或生气、悲哀或哭泣,有时他们甚至开心得忘了自己或伤心得似乎失去一切。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中拾取值得笔之于文的东西。一次比赛、一次游览、一次会面、一次分手、一次谈心、一次争辩、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个陌生人……只要对己印象深刻、对人会有补益的,都是作文的好材料。要使学生懂得,作文并不是另搞一套高深莫测的东西,并不是要堆砌许多华丽词语,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把自己熟悉的事情清楚地写出来,用来唤起别人的共鸣。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心口如一,口手如一,此外是一点奥妙也没有的。然而,要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材料,是不容易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切忌让孩子说大人话,写他们不理解、不熟悉的东西。那样,学生自然会感到无话可说,勉强说,也只能说套话、空话、假话。
二是资料,这也是一个来源。资料所反映的是他人的生活或研究所得。事实上,学生毕业后,不论升学还是就业,除了从事文学工作以外,写生活的机会是很少的,倒是根据资料写东西的机会比较多。在校的作文也应该重视凭资料作文的训练,越是高年级越应该这样。可是现在,大家对于这方面的训练还注意得较少。
什么是凭资料作文呢?比如,给一篇文章,要求写读书笔记;给一些书面材料或指导学生在调查中取得材料,要求写通讯报道或评论;给一些介绍材料,要求写某些科学性的说明;给一些历史资料,要求叙述或评价某个历史事件;给一些文言资料,要求改写或翻译。类似的还有很多。凭资料作文,要求学生能够敏锐地抓住资料的要点,善于从比较、分析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选择出有用的材料。这实际上牵涉到读的能力。有的同志主张读写结合,凭资料作文,既训练读,也训练写,读和写的训练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三是幻想。幻想是以生活和资料为基础的,但幻想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是虚构的东西。作文,要求学生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实实在在的思想感情呢,还是允许虚构呢?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两者都允许,但应以前者为主。不能笼统地说一律不能虚构,也不能笼统地说一律可以虚构,要紧的是教育学生把两者严格地区别开来。有一类作文是不允许虚构的,比如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家庭或学校,写好人好事,写新闻消息等。这一类,事实怎么样就只能怎么说。另一类作文则是允许虚构的,比如写故事、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等等。这一类文学性的东西,显然是可以展开想象的。这一类作文也可以搞一点。
搞一点写幻想的作文有什么好处呢?青少年的思想正处于生长和发展时期。发展他们的思想,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进行逻辑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想清晰、严密;一个是进行想象的训练,使他们的思想生动活泼。青少年是富于幻想的,正好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张开幻想的翅膀。金鱼变姑娘,小狗能讲话,孩子能高飞,这样海阔天空地翱翔一番,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好处的,对于他们今后从事文学和科学的研究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认识到学生作文的内容有这样三个来源,还拿“米”来比喻,就是有这三个“米仓”,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到这三个“米仓”里去找“米”。如此,学生作文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目前,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有的老师指导学生看图画、看电影作文,帮助学生找“米”,正在不断积累可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