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地区的汉语文教学和教材

(四)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地区的汉语文教学和教材

我国少数民族中,很多有自己的语言,一部分还有自己的文字。在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民族中小学中,学生首先是学好本民族的语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文事实上已成为各民族之间通用的语文。在学好本民族语文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开设汉语文课,实行双语教学。因为汉族的语文教材不能完全适用于民族学校,例如汉族的语文教材中有“过马路,两旁看,要走行人横道线”一课,处在四川凉州深山老林中的彝族学生就无法理解,所以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或正在编写本民族的汉语文教材。

对少数民族来说,本民族语言是他们的母语,是第一语言,汉语文则是第二语言。与本民族语文教学相比,汉语文教学是在学生不具备基本语言能力的条件下起步的。这就使其汉语文教学不能不带有自己的特点。

1.汉语文的教学要求,应低于汉族学校中的语文教学。国家教学大纲规定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文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方面的要求是:(1)掌握汉语拼音;(2)学会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3)学会6000个左右常用词语;(4)学习一些用词造句的规则;(5)学会查字典词典;(6)初步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规定低于汉族学校,是符合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实际的。

2.本民族语文教学是在学生具备口语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汉语文教学则不同,学生不具备口语能力,因此,汉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培养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而且要重视培养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在初学阶段尤其重要。初中和高中固然应逐渐增强读和写的训练,口语训练也不能放松。

3.恰当处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汉语文的时候,已掌握了本民族口头语言。他们学习汉语文,在很长一个阶段是用母语思维,并以母语为中介的。这对他们学习汉语文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限制其消极影响。

4.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音调是个难点,要着重解决;要教会学生尽早学会查用本民族文字和汉文对照的词典。

5.汉语毕竟是各民族通用的语言,学生有许多机会可以听到汉语和读到汉字,以及同操汉语的人打交道。报纸、广播、电视、电影都提供了学习汉语的好教材。同外语教学相比,汉语文教学有着非常优越的社会语言环境;因此,汉语文教学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开拓第二教学渠道,以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

充分考虑汉语文教学的这些特点,对于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都是大为有益的。

教材,一般叫课本。我们有句俗话:课本是一课之本。它对教与学都起着基本的规定作用和指导作用。不论是汉族区域的语文教学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中的汉语文教学,教材的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门大学问,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