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表达跟语文知识的关系
这包括在“要有文化”这一项里。多年来,我们搞语文教学的都有一个困惑:语文知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文章作法等等,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到底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直在徘徊,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所以教材编起来就很难。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要以知识为基础,有了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训练,所以在作文训练中把知识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系统地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另一种看法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反复的练习,语文知识是辅助手段,起辅助作用。谁说的真理性多一点呢?现在还很难下结论。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我们来看几种现象。一种现象:一个人出生以后是怎么学习语言的?三岁左右一般的就可以说了,五岁就可以用语言应付简单的生活了。他怎么获得这种能力的呢?主要的途径是口口相授,妈妈是他最主要的老师,亲戚、朋友也是他重要的老师。一个人学习语言,不是从知识到能力,是从口头的传授,即一种技能的传授而获得的。到后来,就学习书面语言,慢慢就学些语文知识。再看文学发展,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唐代的诗歌达到了高峰,但是唐代几乎没有诗论。诗话,也就是古代的诗论,什么时候多起来的呢?宋代,但是宋代的诗歌没有超过唐代。开始没有诗歌理论兴起的创作,后来有了理论创作是不是诗歌创作更兴旺了呢?也不然。宋代以后的诗歌还不如唐代有特色。同理,词也是这样,宋代的词达到了高峰,但宋代的词论很可怜,数量很少,论得也不怎么高明。李易安是个大词人,她的词论在我看就很别扭。小说也是这样,元明清小说空前发展,到了《红楼梦》形成了高峰,但那时还没有小说论。小说论是从西方传过来的。那么,传过来以后是不是会产生比《红楼梦》更高的作品呢?当然有许多大作品,但还没有超过《红楼梦》的作品。就是这么一个轨迹。我们可以研究理论与创作的(这里就是讲知识与作文)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不是否定理论的作用,它是很有用的。特别在学校里启蒙阶段、初学阶段,理论是很有用的。知道什么是主语、谓语,什么是单句、复句,是很有用的;但我觉得听读说写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是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听说中学习听说,就是张志公先生讲的以实践为主体。知识起什么作用呢?在主体下面掌握一些知识,可以学得更快一些,更规范一些。假如写错了,能够知道错在哪里,但不能说学了句子他才会说话。“爸爸爱我,妈妈爱我,姐姐更爱我。”他用不着学语法就会说的。要给学生一些语言知识,但以听读说写训练为主,为基本途径。还有一个原因,语言是很复杂、很活的东西,汉语更是如此,现有的语法、修辞知识概括不了它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