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识字教学的改革

(一)关于识字教学的改革

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由汉字的特殊性所决定,要掌握语文工具,识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字,不仅是表音的最小单位,而且大多数也是表义的最小单位,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掌握了一批汉字,也就是掌握了一批单音词。凭借单音词的组合,可以生发出大量的词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望文生义”、无师自通的。据测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掌握汉字2500个到3000个以上,就能给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识字又是一个难点。汉字难读难写难记,小学不得不花两年的时间以识字为重点,花五六年的时间使识字量达到3000个左右。到了中学,仍然要拾遗补忘,复习巩固,不断扩大识字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花在识字教学上的时间很多而效果不理想,不论汉语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双语地区,无不如此。

大家都想谋求一种费时费力少而收效大的识字方法,这种努力远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已有多种新的识字方法进行实验,这里举出影响较大的几种。

1.分散识字法,即随课文的顺序分散地识记生字新词的方法。课文采用由一句话到几句话再到一个片段的形式,每课只安排几个生字,习称“三五观点”,教学效率较低,这原是自兴办学堂以后就习用的一种方法。20世纪50年代,南京的斯霞老师对“三五观点”进行了改革,加大识字量。她的实验班学生两年识字2000多个,比当时教材的规定多出五六百个。她的实验揭示出,学生经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和识字的基本训练,基本上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读出字音,利用笔顺、部首和独体字分析字形。之后,斯霞老师又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把掌握形、音、义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了分散识字法。

2.集中识字法。辽宁省曾搞起了这项实验。它继承我国古代“先识字,后读书”的传统,着力在小学低年级突破识字关,变一个个地识字为一串串地识字。把生字集中起来,一串串地出现,一串串地教学,加快了识字速度,到小学二年级即可识字2500个左右。这种识字法,从汉字的特点出发,除少量的字按音、义归类外,主要是采取“以基本字带字”的方法,充分利用“形声”的构字特点。一个基本字加上偏旁部首,带出一串合体字(方——芳、房、仿、防、访、放)。20世纪60年代初进一步提出“集中识字,大量阅读,提早写作”,使之进一步完善。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广泛实验,做法也有发展,注意做到形、音、义统一,认、读、写结合,字、词、句联系。

3.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佳木斯市的三所小学进行了这项实验。以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为前提,寓识字于学习汉语之中,着重解决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识汉字与学汉语之间的矛盾,在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即可利用汉语拼音作为读写工具,使阅读和写作同时提前起步,从而改变了“先识字,后读书”的做法,从以识字为重点转移到以发展语言为重点,以达到发展语言、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项实验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轮实验,三所小学识字量平均为3001个(五年制小学的非实验班前三年应掌握的字数为2300个左右)。这项实验促进了读写能力的发展。第一轮实验结束时,三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参加了本地区的统一毕业升学考试,基础知识、阅读、作文三项的平均分,有两所小学高于普通班的毕业生,一所小学低于普通班0.5分。这就是说,小学三年的语文成绩,同小学五年或六年的成绩不相上下。后来,这项实验范围日趋扩大,全国多数省市都有实验点。

4.部件识字法。这项实验在河北省沧州地区进行了多年。把汉字的结构层次分为三级:整字,部件,笔画。部件是结构的核心,是构字的基本单位。部件又分为单部件和复部件、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部首包括在部件之内。这项实验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学起始两个年级识字量即可达到2700个以上。

识字,在汉族地区是小学的教学重点;在少数民族的双语地区,则不仅是小学,也是初中的重点,自然也是难点。因此,有条件的地区也在大力谋求改革,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中致力于汉语文教学的改革已进入第四轮。他们借鉴集中识字的经验,在双语教学中探索了“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路子。他们的集中识字,也吸取了其他方法的优点,适当集中,随课文识字,归类巩固。在小学已识1300汉字的基础上,在初中一年级安排700个(比旧教材多270个),要求掌握600个。结果一般学生掌握70%以上,好的达到90%。这项实验表明,只要改革教材和教法,从小学到初中可以突破掌握2000个常用汉字的大关。他们认为,集中识字的经验,只要结合民族学生的实际,对于双语教学中的汉语文教学是同样适用的。

识字教学改革的实验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已取得的共同成果是提高了识字的效率,这是十分可贵的。通观各种实验,不难看出改革识字教学的共同的原则。

1.利用汉字构成的独特规律。汉字的构字规律,前人已做过许多研究。如笔画、部首以及“六书”中的形声、象形、会意等,都可以利用于识字教学,使汉字不再表现为各个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连类相从的系列。按教学的要求加以编排,可以达到便识、便解、便写、便记的目的。

2.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字音与字形一般缺乏必然的联系。汉字的认读要凭强记,通过多次重复才能形成巩固的记忆。这是识字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汉语拼音对于汉字的认读起着有效的辅助作用,可以使这个难点得到缓解;同时,汉语拼音不仅是认读汉字的“拐棍”,而且借拼音加汉字,可以提前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它从生活中产生,在生活中运用,同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抽去生活的内容,语言就变成一堆空洞的符号。脱离了生活,识字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只凭机械记忆会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在前面所述各项实验的基础上,运用这些原则,有可能探讨更加完善的识字法。目前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采用的“多种形式识字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讨。这种识字法,试图兼采各家之长,兼用形声识字、看图拼音识字、归类比较识字、字词句联系识字、游戏识字、查字典识字等多种方法。合理运用诸多方法,使之成为一个互相为用的整体。这种方法很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