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知识与语文能力培养
使学生获得关于文学的、语言的乃至文化的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这里讲的仅限于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同获得语文能力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强调传授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语文课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还不够重视。语文课应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体,应该把传统的“文章教尔曹”变为“知识教尔曹”。再一种是强调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认为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实际训练,至于语文知识,学一点就可以了,甚至可以不学,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有些同志说:“曹雪芹也没学过语法,文章不是写得很好吗?”我以为这两种看法都不免有一点偏颇。
中学阶段,本着“精要,好懂,有用”的精神,指导学生学一些语文知识(主要是语法、修辞、逻辑),是十分必要的。学习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文的运用,因而会学得快一些、好一些,能够较快较好地获得语文能力的人也可能多一些、普遍一些。曹雪芹虽然没有学过语法也能写出好文章,我们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学习语法是无益的。也有许多大文章家是很重视语法学习的。
语文知识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一个什么位置,很值得研究。一般说来,获得能力是以获得知识为前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而在这共性之中,语文课又有它的特殊性。
1.语文是一种工具,工具的掌握不但要有知识,而且要有技能和熟练的技巧。知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两者不是如响应声、如影随形那样一种完全对应的关系。有时能力小于知识,有时知识小于能力,有时有知识却没有获得能力,有时获得了能力却不是来自知识,等等。从知识到能力,这之间存在一个艰苦磨炼的过程,如使用锄头、使用斧锯、开汽车、开拖拉机都是如此,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2.语文又是用来反映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论证精深严密的科学道理、表达千差万别的思想感情,同时借以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这样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工具。简言之,掌握语言,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越是涉及艺术的东西,知识所起的作用越小,而艰苦磨炼、直接的揣摩体味所起的作用越大,如绘画、书法,以至于习武术、打排球都是如此。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在这方面,古人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欧阳修说的“勤读书而多为之”[4],鲁迅说的“多看和练习”[5],都强调了实际训练的重要性。陆机的《文赋》里说“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他已经悟出了从“知”到“能”需要经过艰难跋涉的道理。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要使学生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主要途径是实际训练,即从听说的实践中学习听说,从读写实践中学习读写。这个实际训练要讲究科学方法,不是完全沿用旧的一套,这是不待言的。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是培养其语文能力的必要的辅助手段。两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的训练需要以知识为向导和检验的标尺,知识又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得到应用。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又经过严格的训练,其语文能力的提高会是很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