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训练:要让学生多动口动手

六 读写训练:要让学生多动口动手

有些老师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动口动手。”这话很有道理。动口,指的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动手,指的是进行各种形式的笔头表达的训练。口头训练和笔头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相得益彰、不可偏废的两项基本训练。“语文”这个词,本来就取义于“说出来的是语,写出来的是文”,就指的是这两项基本训练。

为什么要提倡学生多动口动手呢?

中学设置的各门课程,有些是着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有些是着重让学生掌握工具的。语文课属于后者,它除了有很强的思想性之外,还有很强的工具性。着重掌握知识的课程,也要求学生动口动手,但比较起来,着重掌握工具的课程,让学生动口动手显得更加重要。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学习某些知识只是第一步,还要进一步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熟练技巧。要实现这个转化,是非多动口动手不可的。

学习使用任何一种工具,都有一个从知识到技巧的转化过程。简单些的,像学习使用锄头、斧子,复杂些的,像学习开汽车,都需要在学习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多次的实地操作,才能获得运用这些工具的技巧。一个人如果读了几本关于汽车的书,汽车连摸也没摸过一下,就自认为会开汽车了,大家一定会笑他。笑他什么?笑他不懂得只有动手练习才能学会驾驶的道理。同锄头、斧子或者汽车相比,语言这种工具要复杂得多,学习起来也要困难得多。把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借助语言准确生动地反映和表达出来,是十分不容易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强调多动口动手怎么行呢?

古代一些语言大师学习语言的经验,都说明多动口动手的重要性。他们不怎么强调说的训练,只强调多读多写。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得力于多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他的经验谈。宋代大诗人陆游“日课一诗”,被传为佳话。他曾在自己诗的跋语中说,在70多天内写了100首诗,可见一天还不止写一首诗。苏轼记载欧阳修谈写作经验的话是这样的:“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2]一个“勤”字,一个“多”字,实在说得好。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作家,都在语言的运用上下过一番苦功。动口至于“舌疮”,动手至于“肘胝”,并非过于夸张的话。虽然曾有人幻想梦见笔生出花来,或者由鬼官施行法术换一副玲珑的肝肠,便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大作家,但幻想只是幻想,借此成功的一个也没有。

今人怎么样呢?伟大的鲁迅在一封信里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3]他在这里把“多看和练习”看作自己学习作文的唯一经验和方法。我们曾在上海等地,找了几十个语文程度较好的中学生,向他们请教语文是怎样学好的。他们无例外地谈到,得力于多读多写。应当说明的是,“多写”大体上相当于“多动手”,“多读”与“多动口”是有区别的,但精神是一致的。

古人这样说,今人也这样说,老头子这样说,小孩子也这样说,能不能认为多动口动手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学习语文的规律性呢?我看这样认为是并不过分的。

自然,我们讲多动口动手,不是要跟在前人的屁股后头亦步亦趋,不是只讲多不讲巧,不是一味地提倡多,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肯定前人的经验,目的是要经过分析,剔除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我们的多动口动手,要以科学知识为引导,要讲求科学方法,使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还是要多一点的,因为经验证明,不动口动手不行,少了也不行。不必付出艰苦的劳动就能轻而易举地学好语文,是永远办不到的。

在语文课里,要指导学生学习一大批课文。这些课文是运用语言的范例,让学生学习这些范例,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课文所体现的运用语言的经验,是他人或前人的经验,要使他人或前人的某些经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只靠耳朵听、眼睛看不够,主要是靠动口动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动口动手上。据了解,有些教师不是这样做的,他们把着重点放在教师的讲解上。一连几个课时都是由教师讲,学生不动口不动手,只是坐在那里听。就是偶然要求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或者抄一点笔记,目的也不在于进行语言的训练。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一下。教师的讲解要精练扼要,富于启发性,主要由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回答问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简述课文,讲解某些语句,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讲故事,阐明观点,说明事物等等,都是动口的练习方式。抄录词句,缩写课文,书面回答问题,写读书心得,写观察记录,写作文等等,都是动手的练习方式。与课文紧密联系,借助这些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切实有效。

在语文课里,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语文知识,如语法、修辞、逻辑、写作方法等等。这些知识,是语言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学习这些知识,仅仅弄清楚书本上是怎么讲的还不够,还要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对学生的说和写发生积极的影响。实现这个转化,也非要多动口动手不可。

提倡多动口动手,并不意味着要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不妨算一笔账:五年制中学的语文课假定是1000课时吧,如何合理使用这1000课时,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很重要的。可能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只讲不练或者多讲少练,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师的讲授,学生很少动口动手;另一种办法是精讲多练,教师只扼要地讲解,在关键的地方加以指点,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自己动口动手。一个是学生在1000课时中只是用耳朵听;一个是把其中大部分时间(例如五六百个课时)用于进行口头或笔头的练习。两个办法哪个好呢?我想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后一个好。只要合理运用课内时间,就可以做到让学生多动口动手,不必加重课外作业的分量。

要真正搞好学生的动口动手,还有许多问题要进一步研究。比如说,提倡学生多动口动手,绝不是说可以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指导的要求更高了。正如有的同志说的,要求于教师的不是当“演员”而是当“导演”。那么,教师要怎样当好这个“导演”呢?再比如说,动口动手要与课文密切结合,应该在各个学段提出怎样的要求、进行怎样的安排才能组成合乎科学的教学体系呢?凡此种种,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还有一个多字,是多动脑。多动脑不是孤立的,是与多动手动口紧密相联的。多动脑,也有许多讲究,这里不说了。

要求学生动口动手,教师必须先动口动手。有的教师懂得这个道理,要学生背诵,教师也背诵,要学生作文,教师有时也作文,这种精神是很好的,但我讲的还不止于此。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学识和纯熟的教法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的能力。他应该会说流畅的普通话,善于朗读,能够准确简洁、有条不紊地讲话,应该娴于书法,工于遣词造句,能够写一手好文章。有了这样的本领,上起课来会左右逢源,肯定是可以收到好效果的。动口动手不仅应该列为教师进修的重要内容,而且应该引起师资培训单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