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结合:语文“活”的教学训练

四 五个结合:语文“活”的教学训练

实行启发式教学,牵涉到一整套教学思想和方法。要言之,就是要实行五个结合:(1)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生活和思想结合起来;(2)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求知欲结合起来;(3)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4)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兴奋点结合起来;(5)为了实现上述四个结合,还要把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活”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基本训练才是“活”的语文基本训练。

语文基本训练,一是吸收(读和听),一是表达(写和说),都需要这五个结合,侧重点自然有所不同。

同成人比较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是很不足的;但是应该承认,中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而且这种经验和积累在急剧地增加着。这是进行语文教学极为宝贵的凭借,抓住这一点,就可以使全局活跃起来。就表达训练而论,学生说话和作文,常苦于无话可说、无文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的没有米下锅吗?不是。他们身边就有两个宝库,一个是生活的宝库,一个是知识的宝库,只是因为他们不得其门而入,或者没认识到原来那些就是宝贝。老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打开他们自己的宝库,指导他们认识这些宝贝的价值。学生一旦找到了这些宝贝,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会突飞猛进的。

青少年的生活天地里有幼稚的幻想也有大胆的追求,有笑声也有眼泪,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取来作为表达材料的东西是很多很多的。华师一附中初中学生谢晖,课外练笔写了一部自传《我小时候的故事》,已经写了一万多字,才写了一半。我看过已写出的部分,文从字顺,活泼有趣。这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我曾亲自辅导过一个学生,为他打开生活的宝库之后,他拿起笔来不再感到无话可说,而是说起来欲罢不能了。为学生打开生活的宝库,首先是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不少学生总是认为:说话是一回事,作文是另一回事;生活是一回事,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是另一回事。作文是要端起架子来用堂皇的或者华丽的辞藻写一些高深的或者新奇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了这种看法,认识到作文不过是用普通话写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那么,他们马上会发现,堆积身边的瓦砾原来都是晶光四射的宝石,作文的材料并不需升天入地去搜求,而是唾手可得的。其次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和从生活中提取材料的方法。在这方面,语文名师刘朏朏和高原两位老师已经积累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可供参考。

表达,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生活中的材料;吸收(即读和听)则不同。吸收既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他们生活切近的东西,以便于他们接受,又要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他们陌生的东西,比如古代的、外国的、异地的,以扩大他们的生活视野。

青少年的心田里已经有了一个知识的小仓库,这是他们表达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源泉。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层面的基础知识,而且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着新的知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已经和正在获得的知识,他们是非常感兴趣的。从他们进一步从事学习工作的需要来说,从生活中汲取材料从事写作的机会是比较少的,运用知识资料从事写作的机会倒是比较多的。因此,训练这方面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在调查中积累了大量的新的见闻,也就是新的知识,然后指导他们按照一定要求把这些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做讲演,或写调查报告。再如,有的学校就某一专题(某种植物的栽培、某种动物的生态、某种机器的性能等等)指定学生阅读一批书面资料,然后指导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写成说明文。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表达训练,同阅读训练有密切关系。在阅读中要训练学生下列能力:(1)运用工具书的能力;(2)按照一定的要求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3)在阅读中采取一定的方式记录有关资料的能力;(4)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有了这几种能力,才能够正确而又顺利地运用有关的知识进行表达。

结合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合格的水平,另一方面又要适当满足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的需求。就语文课来说,一方面要普遍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另一方面又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应该承认,中学阶段,青少年资质上的差异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了。有的爱好理科,有的爱好文科。即便同样爱好语文,也还不尽相同,有的爱好小说,有的爱好诗歌等等。特长往往由爱好而来,但有时爱好不等于特长。应该怎样对待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呢?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劝阻,告诉他们中学是打基础阶段,用心上好语文课就够了,什么小说,什么诗歌,应该暂时放下,等以后再说;一是因势利导,给他们吃一点小灶。我是赞成后一种态度的。开小灶,在课外活动中有广阔的天地。文学领域也跟科学领域一样,有些大有成就的人小时候就显露出特异的才华并确定了专攻的方向。我们不仅要着力于培养通才,还要注意发展少数学生的特异才能。我国大有成就的文学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结合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兴奋点,是又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一个时期内,在一定的条件下,往往出现青年人最关心的事情,这些事情使他们思考,使他们激动,吸引他们全部的注意力。一次重大的事件,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乃至一些日常生活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要摸到学生的脉搏,及时掌握这方面的信息,使语文基本训练尽可能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阵子,可否穿时髦服装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有的老师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进而指导他们写驳论性的评论,收到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学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计划的,但不要把顺序和计划看得过死,应该灵活运用,以结合多变的实际。

为了很好地实现以上几个结合,还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就当前情况看,进行语文教学仍然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只有这一种方式是很不够的,还要大力提倡课外活动,使课内外结合起来。开展课外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比较独立地活动;(2)不加重学生的负担;(3)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参加。迄今为止,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至少有以下一些:课外阅读,课外练笔(日记、周记、投稿、办报),演剧,朗诵,讲演,辩论,收集资料,学习书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有的学校结合社会调查进行作文教学,取得了好的效果。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课外练笔的问题。几年来,我看过一些学生的练笔作业本,都干净整齐,书写工整,有的还自配插图,说明学生对这项作业是很喜爱的。教师也反映,练笔的效果很好。我以为,练笔至少有这么几条好处:(1)初步缓解了学生要多写与教师要少改这个长期存在的矛盾;(2)学生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易于调动积极性,可以补充命题作文的不足;(3)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4)可多可少,可长可短,灵活多样,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课内作文和课外练笔相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训练体系。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这五个结合的精髓是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语文基本训练才能搞活,而不至于囿于八股式的老套。只有这样,教学才是真正的启发式。“满堂灌”不好,把“满堂灌”改成“满堂问”,也不会有多少启发性,也不能算是启发式。

实行这五个结合,教师有个深入了解学生的问题。这么做比之单纯地抓语言文字要多花费许多气力,但在这方面花费气力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