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焕发阅读的内在动力

三 培养兴趣:焕发阅读的内在动力

(一)搞好阅读教学,最重要之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和习惯,使他们感到读书是一生的需要和乐事。书,是一个光彩绚丽的神奇的海洋,在其中游泳本来不是苦差事;但是,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或者只对课外阅读感兴趣。从教学方面追究原因,大约有二:一是把语文课看成单纯的工具课,过分强调机械记忆和技术性的训练,忽略了感情因素和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二是没有帮助学生打开书苑的大门,没有教会学生入门之后怎样去游览。阅读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自身的马达没有开动,只靠外力推动(包括教师的严格要求和考试的压力),就是费尽气力也不会有满意的结果的。

(二)这里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一下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这是个老问题,但是看来还没有获得完满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鲜明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拨乱反正是完全必要的,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教学改革的深化,要求进一步论证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特殊性,以期进一步揭示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深层的内涵。初步看来,语文工具的特殊性至少有以下几点:

1.语文是一种反映客观事物的工具、负载知识和信息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种借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交际的工具、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彼此沟通的工具。

2.语文同人们的思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人们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脱离了思想和生活,语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空壳,所谓交际和沟通均无从实现。

3.语文的运用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既要求准确无误,又要求生动活泼、自然,在不同的场合应有所侧重。

4.语文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是长期稳定的,其发展变化是渐进的、缓慢的。

5.科学技术越发展,远距离的交往越频繁,越要求语文遵守一种公认的规范。这样看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仅仅理解为进行语文的技术训练是不够的。这种技术训练,关涉到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关涉到向古今中外多方面吸取营养。在这里,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是关键。叶老在谈写作教学时说:“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5]叶老关于写作的重要论述,其精神完全适用于整个语文教学。生活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只有这样完整地理解并据以指导教学,语文教学才能搞得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也才能真正搞好语文的技术训练。

(三)课堂上阅读教学的改革,已经取得许多经验,一言以蔽之,改变枯燥乏味的程式化倾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施行启发式。启发,不只是方法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问题。要承认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这种训练是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应该“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死读死记,死模仿程式和腔调,而是将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整饰思想语言、获得表达技巧种种事项上下功夫”[6]。叶老这段话讲的是一种活的阅读教学,是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再看近年来,所有的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无不是紧密地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点,才引起生动的、热烈的反应。

(四)现存的程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不问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每讲一篇课文,大都按照解词、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做练习这几个步骤进行。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弊多利少,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否定程式化教学,不是说要取消这些教学内容,而是要把这些内容放在适当的位置,教起来要灵活,要适当。考察一下人们日常的阅读活动,如学习工作中的阅读活动,也是每读一文都进行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吗?否,因无此必要。那么,在课堂上为什么进行这种训练呢?是为了追本溯源,理清作者著文的思路,以便揣摩他的行文,学习他的笔法。进行这种训练主要是为着以课文为例学习写作。前文已述及,阅读要达到许多目的,学习写作只是其中之一。现在是以这种训练淹没一切,显然是不妥当的。所谓放在适当的位置,就是使它恰如其分地仅居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需要每篇课文都进行这种训练,也不是每篇课文都适于进行这种训练。每学期进行几次这种训练,在哪些课文的讲授中进行这种训练,要有所安排。再说,一篇课文应分为几段,段意和中心思想应怎样理解和用怎样的语言概括,看法往往不尽相同,即或理解相同,表述也可能有异。不要只肯定一种理解,只允许一种表述方法(教学参考书所述仅供参考,并非唯一正确的法定范本),要允许存在差异。对于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而并非误谬,就应予以肯定,有高明见解的还要予以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简单地否定,要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同分析,借以提高认识。

(五)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还必须看到课外,把课内外联系起来做总体的考虑。课内是狭小的,课外是广阔的;课内是教育的环境,课外是生活的环境。课内外结合起来,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只有使阅读成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阅读才是生动的活跃的有趣的,才会使学生感到是不可缺少的。

考虑之一是如何引导学生同书交朋友。要交朋友,必先相识。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图书这个可爱的家族,于课内外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重要著作(文学的、语言的、文化的及其他),讲授一些目录学的常识,及时介绍影响较大的优秀新作。引导学生养成逛书店的习惯,提倡自己买书,培养他们爱书的好习惯。对于自己的书,要勤于整理,保持整洁。

考虑之二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最渊博的老师。学生向老师讨教,只能在学习期间,在同老师接触之时,而向图书馆请教,可以终身受用不尽。语文课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本地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培养学生经常跑图书馆的好习惯。有的国家的中学设有图书馆课,我们虽然不单独设课但对此也要十分重视,应将它列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图书设备差的学校,可以由师生、家长及社会捐赠一些图书,由学生自办小图书室。

考虑之三是如何实行多层次的阅读指导。阅读可分以下几个层次:(1)课内阅读,包括阅读课文及指定课内阅读其他文章;(2)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课外阅读;(3)课外自由阅读。教师的指导着重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可由学生自选自读,教师只要加以指点就可以了。选择读物的范围要宽一些,但不能同意学生阅读那些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读物。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开展课外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除图书设备缺乏之外,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也是课外阅读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这样分为若干层次,也许可以减轻教师的一些负荷。

考虑之四是如何开展多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课内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类,自读主要由学生独立阅读,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如查阅工具书、做摘录等。课外,可以组织读书小组、以阅读为主要活动的社团、读书报告会、读书讨论会、读书比赛、读书讲座等等。讲座,或由教师主讲,或请校外人士主讲。

考虑之五是如何与社会相联系,取得社会的支持。要随时注意社会上读书的动向,及时了解社会上青少年阅读方面一时兴起的新潮和集中争论的热点,引导学生研究讨论,明辨是非,趋益逐害。这种新潮和热点,最牵动广大学生的心,因势利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取回避的态度和简单禁止的办法,只能触动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还要视需要与可能,采取措施与社会取得联系,例如组织学生同作家、编辑见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种种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书店、图书馆、印刷厂、出版社和报刊的编辑部等等。

阅读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端,能力应包括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其中阅读不仅是个活跃的因素,而且是有一定决定意义的因素,它对其他三种能力的养成起着先导的作用。阅读搞好了,可以把其他方面带动起来,所以阅读教学是很值得进一步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