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形态:关键在一个“活”字

三 教学形态:关键在一个“活”字

吕叔湘先生曾经明确提出:语文课的一切教学活动“关键在一个‘活’字”[1]。这里,吕先生是就怎样吸收和运用先进经验说的。我想,这个“活”字十分重要,也许可以说是搞好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

语文课常有“实”的一面和“活”的一面这两种教学形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听说读写,硬是要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练,不经过反复的磨炼,不下苦功,是学不到手的,这是实的一面。活,就是使这些实的东西在教学舞台上活起来。

怎样才算得“活”呢?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达到这个境地,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主动求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境地,不是虚拟的、理想化的,在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中每每可见,只是并不普遍,也很少从“活”的形态角度加以总结罢了。

怎样才能做到“活”呢?这里面既有科学问题,也有艺术问题。浅见所及,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语文看成是活的学习对象。语文的运用,有严格的规范,也有很大的灵活性。生活是动态的、波澜起伏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也是活泼的,不是凝固的。古人把语文的运用比作“行云流水”,很有道理。中学生自然还谈不到“行云流水”,但是,持这种活的观念,可以避免刻板化,使思路活泼起来,对教和学都有好处。

第二,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的教学对象。有些老师实际上把学生看成只能被动纳物的书橱,低估或者无视他们的能动作用。我们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理解力。目前我们语文课准备教给学生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已经理解或者经过自学能够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仍要掰开揉碎地讲,学生难免倒胃口。我们还要充分估计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激发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钻研。兴趣能使学生坚韧,能使学生聪敏,能使学生快乐,足以化难为易、易重为轻、溶苦为甜。

第三,要把语文教学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丑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至于思想教育,那更是只有与生活和思想相结合才能奏效的。

第四,由上述几点引出,教师实施教学固然需要研究和选用多种富于启发性的方法,但任何一种方法都基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子弟和朋友,尽可能参与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乐和苦、趣和难,了解他们在一定时期的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教学真正活起来。备课,不仅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是不可缺少的。

这样看来,语文要做到“活”并不容易。功夫不仅要下在语文以内,还要下在语文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