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咬文嚼字

(五)咬文嚼字

雕虫并非小技,只因为如今社会上往往视之为小技而忽视之,闹出许多笑话。报刊、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日常交际中,常常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有一年,吕叔湘先生和我一起去某地讲学,当地一位领导热情地接待,他说:“这次讲学不但有录音,还要录像,你们年事已高,留个资料吧!”一番好意,但话不得体。报刊、电视上的用语常常出错,如“美轮美奂”,本来是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华美,有人却用来形容小姐的美丽,形容金银首饰的光彩,令人啼笑皆非。这是中国语言的灾难,不是小事,是大事。文人,特别是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咬文嚼字的重要。我们的前辈是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问题的,叶老可算楷模。叶老审阅书稿,用日历页裁成小条,把改文写在小条上夹在书稿里,一本书能有上百个小条子。叶老晚年出版《叶圣陶集》,他把作品统统做了一番文字加工。朱泳燚先生摘出叶老所改之处,与原作对照分类整理,出了一本书叫《叶圣陶语言修改艺术》。这本书很有价值,值得读一读。在编文学课本时期,叶老采取一种修改课文的方式,传为佳话。修改《最后一课》时,叶老请来主管副总编辑、编辑室主任和责任编辑,还有一位精通法文和一位精通普通话的先生共同修改,逐句推敲。我们应该学习叶老对文字精益求精的精神。

有些学生的作文,尽管立意新颖,颇见才华,但语言表达难免有错误不当之处。教师帮助学生推敲修改,是绝对必要的,须知这是语文课职责所在,其他的课管不到。作文中出现的语言毛病,经老师过目而未加改正,学生即以误为正,可能要错一辈子。你说这事还小吗?!

我写文章,第一遍写好后放在抽屉内冷处理,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再改,如此反复几遍才能脱稿。我手边常备一本《新华字典》、一部《汉语大辞典》,常常使用,成了习惯。我才疏学浅,文字功夫又不到家,依靠咬文嚼字,避免了许多失当之处。“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文不加点”,只有极少数绝顶天才也许能如此。杜甫晚年还说“新诗改罢自长吟”[1],许多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当成大事,养成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