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训练与智力发展

(二)语文基础训练与智力发展

改革,就要首先了解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了解弊端,莫过于检查成品。我们的成品是学生,了解学生在校期间和出校以后语文能力有哪些不足,是探明弊端的主要依据。对此,我们进行过一次比较系统的调查,召开了50多次座谈会,向460多人次做了调查,还研究了一大批学生的作文和测验卷。大量的事例说明,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差,是许多问题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改革,不是要削弱基本训练,而是要加强基本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训练。

加强基本训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1.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不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包括负荷能力),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强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只是一味地把知识嚼烂了往学生的口里填,学生只能被动地、勉强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由来已久(私塾即如此),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

2.扶步式、导游式、启发式。“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即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演剧中导演的作用、体育训练中教练的作用、婴儿学步时妈妈的作用。这里引叶圣陶先生的《自力二十二韵》中的几句:“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肯离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假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这一段话给启发式做了形象的、深入浅出的说明。

两种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越学越愚蠢,闭塞视听,封闭思考,使头脑变成堆积知识的库房,而不是利用原料创造新产品的现代化车间,甚至影响发育,损害健康,特别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一代开拓性的素质,因而是要不得的。后者越学越聪明。我们不是说开发智力吗?智力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并非不要知识。要紧的是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独立地去获得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是做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所需要的。

实行启发式,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一整套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问题。这里只着重说明一点,就是要实行几个结合: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同学生的知识结合起来,同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同学生在一定情况下思考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要做到这几个结合,还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教学的整体。

课内课外相结合,我以为还是应以课内为主。但是,就多数学校来说,课外活动还没有充分开展起来,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课外活动是应该大大提倡的,应该提倡学生自己去搞,但不应该脱离教师的指导。语文课的课外活动是多式多样的。已有的方式有:选修、专题讲座、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课外阅读、课外写作(练笔、办报、投稿)、演剧、朗诵、讲演、收集资料、学习书法等。这里,讲一讲武汉市十五中学的一个例子。他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结合社会调查进行作文教学》,介绍了他们进行社会调查的情况。这个学校的高中语文、政治课教师,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了两次综合性社会调查。第一次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洪山区青菱乡红霞村调查;第二次是放手让学生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走向街头、集市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学生目睹了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城市市场经济繁荣的景象,加深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同时,对课堂上所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理解得更深刻,体会得更具体了。紧密结合两次社会调查,语文课进行了调查报告写作训练,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际环环相扣。在此基础上,学生写出了大量的调查报告,编写了社会调查报告选集,学校组织了一次报告、答辩现场会。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和积极开辟第二教学渠道的精神,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的社会调查是有成效的。

以上讲的是几点基本的东西。我想,语文教学的改革离不开这几点基本的东西,不是要摒弃和推翻这些东西,而是要坚持这些东西。改革是要改掉那些与此不适应的东西;改革是要将这些基本的东西发扬起来。自然,我以为是基本的这几点,也要在改革中经受考验。不仅教师要积极从事改革,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也要积极领导、大力支持和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