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取向:语言·思想·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些长期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目的任务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这个问题上,过去的不同意见大都集中在“文道关系”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有过“文道之争”,报刊发表了几百篇文章,时间长达三四年之久。到1963年,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个草案对争论表示了下述看法:“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曾经有过争论,争论的焦点在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关系上,借用传统的说法,就是在‘文’和‘道’的关系上,有人认为应以‘道’为主,有人认为应以‘文’为主,有人认为‘文’和‘道’应该并重。这个争论反映了在语文教学中‘道’与‘文’不可分割的道理,大家的认识还不一致。”最后说:“无论说‘以道为主’‘以文为主’或者说‘文道并重’,都是把‘文’‘道’割裂开来,既不符合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实际,也不符合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实际。”这段话所表述的主张是“文道不可分割”。就我理解,跟“文道统一”是相同的意思。这些年来,对“文道关系”又做了探讨,许多同志的看法逐渐趋于一致了,达成了共识,即认为“文道统一”的提法比较恰当。
其实,“文”和“道”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文道关系”只是语文教学内容之间诸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对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做比较全面的探讨。我以为:语言、思想、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丰富他们的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学应有的目的任务。
语文教学自然应该向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使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这个问题里又包含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着重谈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及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语文课有很强的工具性,它的任务主要是以训练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工具、传授语言知识(语法、修辞、逻辑等)为着眼点的。对语言知识教学的作用,应该做恰如其分的估计。全盘否定它的作用,认为学习语言就是要靠在读写中去揣摩,学习语言知识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是不恰当的。语言知识反映运用语言的规律性。学习语言有了科学的指导,较之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去摸索,会快一些,也会好一些,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过高地估计它的作用,认为学了语言知识,无须下苦功去练读练写,就可以学会语言的运用,也是不恰当的。语言既然是一种工具,它同所有工具一样,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获得熟练运用的能力。何况语言这种工具,要用来反映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和人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运用起来需要高超的技艺,就更需要进行反复的、艰苦的实际训练了。语文教学也应以训练为主,知识是辅助的。
运用语言的能力,无非一个是吸收,一个是表达。吸收,听别人讲话,读别人的书面语言,即听和读;表达,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即说和写。四种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是互相促进的。当然,这么讲不等于说在教学中要平均使用力量。学习母语跟学外国语不同。学外国语,四种能力都是从零开始,而且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训练听和说的能力要花很大气力。学母语不是这种情况。一个孩子降生后,从母亲和其他亲人的嘴里就开始学习听和说,进小学的时候,已经具备相当水平的听说能力;而读写能力(如果学前没有识字),却还是从零开始的。到他进入中学的时候,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训练,听说能力已有很大提高,而读写能力相比之下还是很有限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进入中学就不需要进行听说训练了。因为在生活中获得的听说能力往往不合规范,方言区在日常生活中不说普通话就是一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以求合乎规范、提高效率,在说的方面要求文明和优美,是完全必要的。在时间安排上要以读写为重点,读写多些,听说少些。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对这个问题有些同志持不同意见。有人主张不要把它列为语文教学的任务,否则会分散学生精力,束缚教学思想,妨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人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各科共有的,对语文课来说是外加的,所以不要为好。这些意见都值得商榷。研究这个问题,要回顾一下数十年来语文学科思想品德教育的历史经验:一种是“左”的思想教育,一种是恰当的、合理的思想品德教育。这里不妨将这两种教育做一个对比:前者认为语文教学要以思想教育为主,甚至只要思想教育,不要语文教育;后者则承认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教育为基本任务,思想品德教育只是任务之一,“文”与“道”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和互相促进的。前者认为编写语文教材要注重思想教育,按进行思想教育的要求组成体系;后者则认为编写教材要充分反映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按语文训练的要求组成体系。前者认为语文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灌输思想政治道理,转变学生的思想,课文不过是进行政治说教的引子;后者则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要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以收到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效果。前者认为语文课思想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政治课相配合,并且强调为一时一地的政治任务服务;后者则认为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应着重于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陶冶,应从根本着眼,不需要也不可能配合一时一地的思想政治任务。
从这个对比中可以看出:“左”的思想教育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它的确会分散学生精力,束缚教学思想,妨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语文课来说的确是一种外加的东西,也不能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觉悟的目的。这种“左”的思想教育在十年极左时期发展到荒唐的地步,大家深受其害,记忆犹新。如今大家憎恶它、厌弃它,主张把它从语文课里清除出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清除“左”的错误,并不意味着要从语文课中取消一切思想品德教育,如同人们常说的,不要把婴儿同洗澡水一起泼掉。那种恰当的、合理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但不应抛弃,而且还应使它日趋完善,以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恰当的、合理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课所固有的,不是外加的。它只会促进而不会妨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个比方,“文”和“道”在语文教学中如胶之在漆、水之在乳,两者无法分离,又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不可偏废。中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几百篇课文,写上百篇作文。这些课文和作文都是“文”与“道”的统一体。如果只管语言文字,不管思想内容,那么某些词语运用得好不好,某些话说得恰当不恰当,就无从谈起。鲁迅先生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第一稿“忍看”曾作“眼看”,“刀丛”曾作“刀边”。将“眼”改为“忍”,将“边”改为“丛”,究竟好处何在,离开诗的思想内容怎么能说得清楚呢?给学生讲清楚这两句诗,“文”和“道”都在其中了。无论读的训练还是写的训练,不讲思想内容只讲语言文字,都只能变成单纯的文字游戏,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古代有个笑话,说是有个将军受了箭伤,一支箭横穿头颅,两头露在外面。他找一位医生求医,这医生只锯掉了箭的两头外露的部分,里头的就不管了。将军问他留在头里的怎么办,他摆手说:“我是外科医生,内科的事不管。”这样,将军的箭伤自然医不好。我们语文教学如果只管“文”不管“道”,就成了那个可笑的外科医生,语文教学自然也是搞不好的。
说明了上面的意思,再说说进一层的意思。教育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政治的。进行各科教学都应该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联系起来,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而且在提高思想水平方面担负起自身应有的任务。语文教学历来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青年最易受到形象和感情的感染。许多青年由于受到语文课的影响确立了正确的生活态度,走上了干事创业的道路,这种例子是屡见不鲜的。那么,思想品德教育既为提高语文能力所必需,又对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岂能加以偏废呢?!
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知识教育的任务。这方面的任务,人们很少提到,其实也非常重要。
广泛地说,一切知识的积累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都非常有益。人们常说“言之有物”。“物”指的就是知识,包括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知识和从书本以及各种视听媒体中获得的间接知识。听说读写都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问题,都是语言能力、思想水平和知识积累的综合表现。因此,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综合性,不但要管语言、管思想,还要管知识。管的分寸自然有所不同。
语文教学主要应该讲授适当分量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讲授语言知识的必要,上文说过了。讲授文学知识的必要,还要说几句。文学知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配合讲读文学名著,讲授一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虽然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未必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些知识能够给学生打开阅读的眼界,指明修习的门径,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对祖国文学的光辉成就有所了解,可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这些知识是一个有文化的青年所必须具备的,因此文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占一个适当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