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一)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包括听和读,“运用”包括说和写。语文课担负这样的任务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数十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时起时伏:大约在“左”的错误严重的时候,这项任务被忽视甚至取消了;在实事求是地看待各种问题的时候,这项任务就受到了重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把语文课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给抹掉了,假如有人还坚持这项任务,就被斥为“回潮”“唱前朝曲”“走老路”等而受到批判。

那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一项怎样的任务呢?在我看来,这个任务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常说语文课的工具性很强,它的工具性指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交际的工具。

这里有个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语文既然是一种工具,掌握它就和掌握其他许多工具一样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何在呢?在于两者同样要经过无数次实际练习才能掌握。开小汽车、驾驶船只、弹钢琴、使用画笔等等,都是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的;不经过练习,只学点皮毛知识就能掌握的情况是没有的。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一定要强调实际练习。

强调实际练习,是不是就可以不学习语文知识呢?非也。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实际练习,而这种实际练习如果辅之以语文知识,会进行得更好。在强调进行实际训练的同时,也要肯定学习语文知识的作用。学习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辅助手段,学与不学是不一样的。就光凭学生自己摸索和以知识领路来说,自然是后者更为有利。

这里,还有一个怎样培养语文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写作的能力,究竟要使学生具备哪些条件呢?诚然,具备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条件是很重要的。但是不仅这一个条件,还有其他许多条件,比如说,有思想的条件、生活的条件、知识的条件、一时感触的条件等等。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出色,不仅因为他在语言文字方面有了修养,而且因为他在思想、生活、知识等各方面都有所积累。这个成果是许多条件促成的。因此我们的作文训练应该带有综合性,不能单纯地抓语言文字,要把抓语言文字跟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增拓学生的知识等等结合起来。有的老师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就很好,因为它跟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了。听说有个小学生写作文总是不行,老师问他:“你对什么感兴趣啊?”他说:“养鱼,养龟,养水生动物,我感兴趣。”于是,老师就鼓励他养小动物。他用一个盆子养了几个龟,老师让他每天观察,写日记。最后这个学生以此为题材写成了作文,并且写得很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是烹调的工具,思想、生活、知识等则是米菜之类。缺米少菜,“巧妇”尚且为难,何况我们的初学做饭的徒工?当然,语文课还是以学习语文为基本任务。我讲的是,不要只管语文这一样,管语文这一样的时候,要“结合”其他几样。

有的老师给学生出一道作文题之后,列出几十个词,要求学生在这篇作文中把这些词运用进去。老师这样做的用意是好的,但效果往往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作文是一种综合训练,它不等于单项训练。单项训练,比如改错字、填空、造句,只看某个词用得妥当不妥当,并不涉及他自己是怎么想的。作文则不同,作文总要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比如,我接到一个作文题,自然就要想怎样表达我的思想感情,怎样把我要说的话说清楚,但你又要我把一大堆词语用进去,这就相当难了。大家知道,旧时科举用的诗,有一种“赋得体”,就是指定应试者要在诗中用进某些字。这种诗是很难做的。难就难在作者本来不想说那句话却又要硬说,因为要把那个词用进去,这是本末倒置的方法,不宜提倡。

作文训练的方式很多,这里谈两种。一种是要学生按老师的规定做。老师给学生规定若干注意事项,规定题目,规定字数,规定写作的时间,并且提出一些要求。这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中学生还没有养成写作习惯,不做这种带有几分强制性的训练是不行的。像打乒乓球一样,训练你打乒乓球,我就总给你一样的球,一连打几百板,只有这样按规定来训练,才能练出功夫,练出水平。还有一种,就是要学生写“放胆文”,我给你一个写作的范围,不限时间,不限字数,不提要求,让你放胆去写,你觉得怎么写好就怎么写。这种训练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写作文毕竟不同于做数学题,它要求学生大胆地张开思想的翅膀,进行“灵魂的冒险”。以上两种训练对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无前者无以知规矩,无后者无以启智门。这两种指导作文的办法交错使用好不好?恐怕会好一些。一个学期搞一两次“放胆文”,不妨试一试。

要讲文章的作法,但不要讲得过于死板。应该说,写文章既要守法又不能拘于法。学生写作文要懂法,不懂法不行。我们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就是叫他们懂法。但学生动起笔来写文章,就不要处处怕“犯法”。写文章一心想着写作方法,往往写不好。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增拓学生的知识等方面结合起来。如此,语文训练就不再是干巴巴的,而是一种生动活泼的使学生很感兴趣的训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