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记得吕叔湘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负累太多,应该减负,轻装上阵。这一观点切中时弊,颇得语文教育界共鸣。然而数十年过去了,语文教学之“装”未见减轻,似乎更加重了。语文教学有许多“性”,这门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便蒙上了重重迷雾。难怪有的老师感叹道:“教了一辈子语文,越教越糊涂了。”在这里,我想说几句实实在在的话。有些是老调重弹,老调既仍有用,重弹又何妨。
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听说读写的合格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取消了这项任务,语文课就不存在了。这项任务应该十分稳定,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改变。对于改革要做具体分析,有必须改掉的部分,也有必须坚持的部分。上述任务就是必须坚持的部分,若要改革,就只有使之强化和完善。
由于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阅读几百篇好文章,同时,以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所以每个环节都联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的和个人的精神世界。许多历史和当代巨人的思想精华,有强烈的感染力,毫无疑问是塑造青少年一代心灵的绝好教材,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力量,绝不容忽视。这一项也是稳定不变的,两者的结合就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为了论述方便,借用老话,将前者叫“文”,后者叫“道”。那么文与道的关系如何呢?简言之,二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天然地融合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教“读”教“写”,不顾及思想内容,就会流于单纯的技术训练;反之,不顾及语言表达,就会流于干巴巴的说教,分割开来就会两败俱伤。具体地说,就是因道解文,因文悟道。这也是稳定不变的。要改革,只有使之更加和谐、融洽。
应该和必须改革的是什么呢?一是教学思想,二是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法。这种改革同样要分析。已有的东西,凡是合乎科学道理的、行之有效的,不但应予以保留,而且要借助新的教学手段予以完善和提高;凡是违反科学的、有害无益的,应坚决予以革除。外国的东西,凡是积极有益、合乎中国“教情”的都拿过来为我所用,融入中国语文教学肌体中成为我身之一部分。
应该说明的是,中国的民族语言文字有很大的独特性。要改进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总结和推广自己的理论和经验。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传统。近百年来语文教育思想吸收了西方的东西,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叶圣陶等语文教育的宗师。近几十年来,一些学者以平生之力从事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是无可代替的宝贵财富。抛弃了这些财富,语文教学改革就成了沙上建塔,断然不会取得好成绩。切不可把改革的目光总是一味投向西方。时尚是吸引人的,但是历久常新的东西比时尚更有魅力,不是吗?
实事求是地说,当前社会的语言环境对发展青少年的健康语言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干巴巴的空话套话,油腔滑调的无聊调侃,以破坏语法歪用成语耸人听闻,以夹杂不必要的外语显示身份不凡,再加上网络语言的支离破碎、形同行话,凡此种种,语言已遭到严重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语文教学显得尤为迫切。要教会学生写一手比较规范工整的文字,说一口比较准确的普通话,写一篇文从字顺、明白晓畅的文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本身即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事关学生将来的发展,而且对于改变病态的文风也有重大的意义。语文教学理应负担起这种神圣的责任。
语言的运用不是轻易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过去说,政治思想好了,语文自然就好了,这不过是无知的妄谈;现在说,人聪明了,语文自然就好了,这也不对。聪明有助于语言的发展,但不能代替苦下功夫。快乐教育,不能理解为一味追求快乐,只能理解为梅花香自苦寒来。下苦功离不开磨炼。这里又遇到另一个问题,据说“训练”已颇惹人生厌,务求从语文教学中清除出去。训练有两种,一种是脱离思想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单纯技术性训练。这种违反语文学习规律的训练,在应试教育中曾经严重泛滥,造成危害,这种训练自然应该去之务尽。但还有另一种训练,却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结合语言的思想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合乎语文学习的规律,可学得生动活泼,有百利而无一害。试想:习字,如果没有无数次的临摹和练笔,行吗?方言区学普通话,如果没有无数次的练习说话,行吗?写文章,如果没有无数次的练笔,行吗?一句话,丢掉了训练,就无从获得运用的能力。还是那句话,不要把孩子同洗澡水一同泼掉。
桃源中人不知有汉,我离群索居已多年,所说的话必然与当今多相枘凿。如有一二可取,我就很快乐了。
[1]陈望道:《修辞学的功用》,见《陈望道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页。
[2]陈军编:《于漪文集》(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3][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转引自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5]鲁迅:《致赖少麒信》,见《鲁迅论文学与艺术》(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