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独特功能是借助语言和文字符号摹写生活,这必然离不开生活
为什么施行与生活相结合会使语文教学显出勃勃生机呢?原来语言这种人类交际的工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与生活密切相联系即其特性之一。这里所谓生活,取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包括人们借助生活形成的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以及千差万别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独特功能是借助语音和文字符号摹写生活。离开生活,语言就成了一面照临空虚的镜子,所照空无一物;然而语言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就活跃起来,简直成了神气的精灵。它能够准确地、生动地摹写纷繁复杂的物象或事件,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精深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借助语言,先人或同时异地的人创造的业绩,得以广泛传播和长久流传。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它们水乳交融,难解难分。人类几千年运用语言的历史,特别是古今中外语言大师的经验,足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学习语文与运用语文有所不同,不排除在一定阶段进行局部的分解训练。这些训练不可能也不需要每一步骤都与生活相联系,但总的来看,语文教学需要适应语言的上述特点,不能忽视或背离它。
施行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首先是,有助于学生养成运用语言的正确态度。有了正确的态度,读写训练才会是积极的、有效的。在正确的态度下,学生会认识到读和听是为了吸收他人提供的信息,其语言表达优良或拙劣要依其摹写生活而定,写和说是为着一定的目的,把自身掌握的信息传递给他人,使之发生应有的影响,解决存在的问题。文字的推敲斟酌,要根据摹写生活如何判断优劣,孤立的词语是无所谓好坏的。
其次,抱着正确的态度学习语文,学生会感到语文就在身边,简直与自身血肉相连,是自身的一部分,会感到语文的实际用场——能够用来处理事物,表达所见所思所感,进而会感到学习语文的迫切需要,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学好语文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如果离开生活来对待语文学习,那就不同了。学生会把听说读写片面地看成一种纯技术训练,会认为课文只是运用技巧的典范,作文只是运用技巧的模拟演练,着重点在如何审题、如何分段、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嵌入某些华美的词句等等,内容无关紧要,可以编造。学生学习语文如在钢丝上行走,战战兢兢,艰难踱步,上下都空无一物。学生会感到语文是身外之物,远离生活,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会感到读则味如嚼蜡,写则文思枯竭,以致视学习语文为畏途,发生厌倦情绪。两相比照,自然要采取前者,避免后者。
学生年纪小,生活圈子窄,有许多可写的东西吗?我在《写作教学管窥》中曾写道:“中学生,十二三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懂得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生活领域。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面包和盐既非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储藏。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们会如同骑在神鸟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忽然发现身边有数不尽的珍宝。”这里讲的是写作,对整个语文教学都适用。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交给学生打开身边宝库的钥匙。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个指导思想。我们要从语文教学的全局着眼,并非要求每一项教学的具体安排都要联系生活。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联系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方式是多样的,特别是有一些绝好的契机,是难以预料的,因此计划要有很大的灵活性。宜昌市“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的实验,虽然还不够完善(比如校外的语文活动有待加强),却是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一服不苦的良药,锲而不舍,必有大成。顺便提一下,已故张孝纯老友倡导的“大语文教育”与宜昌的实验异曲同工,听说他所在的学校仍在实验,祝他们取得好的成绩。
【附】
宜昌宜都市教研室李祖贵先生的一封信
刘国正先生:
冒昧地打扰您,应该说,既是工作的关系,更是感情的驱使,因为在我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您的文章和诗歌分别在不同时期和领域里都给了我实在的影响;但让人汗颜的是:直到前不久,我才知道诗人刘征和学者刘国正竟是同一人。初见此说,确确实实有好长一段时间的惊讶。说句实实在在的话,成为诗人的梦想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令我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情感为主导的思维方式逐渐向理性方面转化,我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研究上来。我大量订阅各种语文专业杂志,并从这些刊物上经常读到刘国正先生的文章。他和“三老”一起,构筑了我国当代语文教学的理论框架,并以一系列深入浅出的议论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晚辈自以为当属其中的拾穗者。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正式使用,我开始走上了专业的语文教研工作岗位。立足讲坛,还常常自慰、自得、自以为是,可走下讲坛回头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原来竟是如此苍白无力。在普通中小学里,我们的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废寝忘食,一样兢兢业业。可十年长学下来,绝大多数学生依然是字迹潦草,错字连篇,词汇贫乏,不能作文。吕叔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真是一点不错。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说是师资问题,有人说是方法问题,有人说是教材问题,等等。这些说法或许都有道理,但这些分散的因素绝不是语文教学效率大面积低下的真正原因。于是,我们在宜昌市特级教师余蕾先生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和理论分析,拟定了“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法”(又叫“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旨在通过修订教学内容、改革课堂结构、强化课外活动、转变考试方法来促进语文教学面貌的根本改变。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学习语文服务应用,服务生活,服务个性发展。凡是与之无益的教学内容都要做相应的调整、削弱或是遗弃(如烦琐的语法分析、艰涩的古文注释、空洞的文章分析等),而代之以鲜活的生活内容和扎实的能力训练(如收集分析广告词、采写新闻稿件、编拟产品说明书、背诵名家名篇等)。
第二,在教学目标上,主张把课堂45分钟看作大树的胚胎、燎原的火种,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展课内,从而变传统单一的“给知识”为主的课堂为立体多样的“给基础、给兴趣、给方法为主的课堂”。
第三,在教学时空上,强调有规划、有组织地调控课外活动。应该说,这一点才是我们实验的核心部分。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承认“生活环境”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似乎还从来没有人真正思考过,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让“课外”变得跟“课内”一样有力、有序、有效。我们的实验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首次将“课内”“课外”放在同等地位来规划,从而真正让学生感到了语文课堂的无所不在。我们分别用两句形象的话概括了课堂内外及师生双方各自的任务,叫作“课内长骨”,“课外长肉”,“教师铺路架桥”,学生“结丝成网”(在这一点上有许多具体操作要求,恕不一一赘述)。
第四,在教学评价上,彻底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余蕾老师在这方面卓有建树的工作应该说是这项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险阀。他的中考试题长期以来坚持“突出能力,注重运用,关注生活,取材课外”的原则,对于全宜昌市的语文教学和改革起了很好的启发和诱导作用。新的工作方式必须有新的评价标准,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
总起来说,我们的实验已经进行了多年,但之所以在这期间没有向外界过多地宣传,是因为我们深深地明白:再好的实验假说,如果没有有力的验证,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不过,今天,可以欣慰地告诉先生如下一些事实:第一,我们最早设置的实验班,在中考中均分、及格率、高分率均高出对比班一倍还多。第二,长阳县两河口中学胡绍海老师身居陋室,锐意改革,率先在山区学校把电视搬进教室,并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所带的实验班除了考试成绩常年遥遥领先之外,三年结束,全班只有三名同学没有在地市以上报刊发表过文章。第三,这也是最令我们感奋的一个实例。长阳县枝柘坪中学,是全县最为偏僻的一所中学,师生要到邮局取一张汇单,需要两天的往返。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他们放开手脚,大力开展“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法”的实验,师生共发表文章204篇,获全国作文大赛奖84人次,夺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全宜昌市的中学语文教师正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这项实验工作,他们已经初步尝到了甜头。他们迫切地希望得到专家的指点和社会的承认,迫切地希望在实践上进一步完善,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代表余蕾老师,代表宜昌市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诚挚地请求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摘要看一看我们的材料,并希望您能在三峡大坝合龙之际亲临宜昌,给我们以具体的指导。我们宜都市虽然只是宜昌辖内的一个县级市,但街道整洁,环境优雅,业已跨入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行列;长阳县更是巴人的发祥地,800里清江碧波如镜,风土人情别具一格。这是全宜昌市最早开展以上实验的两个地方,届时也希望您老能够不避劳顿,来掬一捧清泉。
祝您及家人身体健康!
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李祖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