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的“勤读”与“模仿”
讲作文指导之前,先讲一讲对作文的认识。作文是什么呢?可不可以简单地说,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如果说语文课里有很多单项训练、分解训练的话,那么作文是这些训练的综合运用,比如字、词、句、篇,在作文里综合起来了。它最能代表一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作文还是一种创造性的训练。为什么是创造性的训练呢?我们搞的单项训练,着眼点绝大多数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填空、造句、改错、写片段,这些训练,用意在于训练学生驱遣运用文字的功夫,这个词用得不对了,你要换一个词,缺一个词,你要填一个词。至于思想内容,是现成的,不是学生自己的。单项训练不包括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作文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是创造性的练习。
还要讲一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一个通常的提法叫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有各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课文应是供学生模仿的范文。这个理解怎么样呢?可以分析一下。学生学作文,大约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年级越低越是如此。就是成熟的文章家,也不免受到其他作家这样那样的影响。我们不否定学生作文要模仿,那么既然学生作文要模仿,就应该叫学生读一些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文章——“葫芦文”,比葫芦画瓢。为什么要同学读大量的名家名著呢?(1)在于掌握古代的和当代的一些精华。(2)就拿模仿来说,有句古话叫作“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眼高手低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学生如此,有些老师也是如此,我也是如此,这是个普遍现象。那么学生呢?要读一些高水平的东西,树一个目标,这样,取法乎上。让他们从名家名著中受到影响,不是直接的模仿。这样一种影响,看起来似乎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一生受用不尽的。学生读一些名家名著,尽管有些作品不一定适合直接模仿,也要读。当然,也要给学生一些便于模仿的“葫芦文”。“葫芦文”当作课文讲读,是不一定很合适的。模仿的问题,还有读写结合的问题,结合的方法很多。比如读《白杨礼赞》,让学生作文,写“牵牛花”“骏马”“路灯”“花坛”等等,这是一种结合。再有一种结合,比如说学了几篇游记,然后叫学生也写游记。还有一种结合,就是写读后感。
还有几个问题说一说,一个是命题不命题。有人主张命题,有人主张不命题。我看作文还是要命题。命题的方式,有的可以由教师直接写一个题目,有的可以由老师指定范围,由学生自己来命题。比如说,写个通讯报道,让学生调查一下学校里面有哪些先进事迹,然后选择一个写一篇报道,自己加个题目。这两种命题方法,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命题呢?学生出了学校门以后,在社会上应用写作的时候,我看除了作家以外,大部分是命题文。到工厂里,要你写一个调查报告,写一个总结,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写作都是命题的。所以,学校的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再有,写真人真事还是写想象。有的同志认为,作文不允许写想象的东西,如果不写真人真事,就是说假话。有的则认为,作文允许虚构。文学作品允许虚构,为什么不许作文虚构呢?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中学生,要以写真人真事为主。我们要把写真人真事跟写想象的东西区别开来。为了两种不同的目的,采取两种不同的写法,不能混淆起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写一些发挥想象的文章。以写真人真事为主,以写想象为辅。每学期搞一两次想象作文,未尝不可。比如写我的家庭、我的同学、我的老师、一个可尊敬的人、使我最感动的一件事、我的童年生活等,这一类的文章必须写真人真事,是不能虚构的。讲个笑话,有个古人写诗——“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这么一联诗拿来给朋友看。朋友说:“你实在太不幸了,哥哥弟弟同时都死去了,我很为你悲痛。”他说:“没有这个事,我弟弟死了,我哥哥没有死,这样写是为了对仗嘛!”不能这样子,真事就是真事,是不能含糊的。但是,也要允许学生写幻想,搞得那么死不行。童年时代想象的翅膀是飞得很远的,他爱看幻想的东西,自己写一点幻想的东西又何妨呢?比如写简短的童话,写科学幻想的东西,完全可以。这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智力,都是有好处的。
再有写生活与运用资料。学生作文,不能离开他的生活,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作文除取材于生活之外,还可以取材于资料,这也是很重要的。光凭生活写文章还不够,应该训练学生凭资料写文章。比如要学生写一种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就要给学生介绍若干篇有关的资料,叫学生看三五遍,再动手写。要学生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也要先让他们阅读若干历史资料,再围绕一定的目的写。总之,政治的、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领域广得很。这样的作文,高年级比较合适。现在好像做得不多,希望老师们注意这个问题。写“读后感”,也是凭资料写的一种形式。作文内容的来源至少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从生活中来,一方面借助于间接的生活经验,从资料中来。这就要培养学生,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资料。学会查找、分类、摘录、分析、运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说说作文的批改问题。据我了解,不少学校是一个星期一次作文,多于大纲规定的每学期六七次。作文次数多一些好少一些好呢?有不同的看法。梁启超先生是主张少作文的。他说一个学期做一两次就可以了。据我看,这个意见比较适合高的年级。按目前水平,还是多一点好。我们大纲规定的六七次作文是个起码数,在这个基础上多一点也可以。怎么批改呢?一种是篇篇精批细改,学生做的次数就少了;一种是不那么精批细改,增加作文次数。哪一种做法有利呢?我看还是后一种有利。上海师大一附中是个实验学校,他们改进写作指导,初一、初二、初三作文的要求都不同。初中一年级的要求是严格的,叫“严”;初中二年级的要求是灵活的,叫作“活”;初中三年级的要求是放手的,叫作“放”。由此,初一年级改作文倾向于“详”,初二年级倾向于“简”,初三年级倾向于指点。关于改作文,他们归纳出七种方式:第一种叫选择式,就是教师抽改部分作文,不改全部作文。比如抽改三分之一,将改了的这三分之一的情况给全班做讲评,教师没有改的作文,让学生根据老师讲的自己修改。第二种叫启发式。教师并不精批细改,而是提出一些问题,使用一些符号,然后发给学生,叫学生自己改。第三种叫谈话式,就是面批。面批太费时间,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下,一个学年,同学们的作文争取基本上都面批一次。面批对学生的促进很大。第四种叫交换式,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同学互相修改。第五种叫调查式,就是由两个小组交换着改,互相了解另一组是怎么写的。第六种叫议论式。老师从一次作文中选出一两篇,用大字抄写出来,贴在班上,要全班同学共同来改,通过大家的议论修改,共同得到启发,自己再去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七种叫重复式,就是一篇作文反复修改几次。第一次指出不恰当的地方,回去再写一篇送来,再修改,直到改好。
上海师大一附中借助于这些批改方法,作文的次数就增加了。还有的学校采取修改三分之一的办法,轮流修改;三次作文,全班同学可以轮流一遍。这种修改三分之一的办法,应该有很好的评讲作为辅助,没有评讲是不行的。他们这些办法,其他学校要考虑适用不适用。还是那句话,认为适用就采纳,认为不适用就不采纳。
许多实验学校不仅在课内增加作文的次数,课外也大力提倡学生搞一些写作活动。在课外他们搞什么活动呢?譬如办墙报,这是一项很好的作文训练。办全校的墙报,还不妨在班里办一个小小的墙报。出一个小墙报,要指定一个同学当主编。墙报上不断地发表一些学生写的东西。这件事我当年教书实验过,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很有效,而且不需要老师做很多事情,主要是学生自己办。再譬如编文集,这是一位特级教师的经验。他那个班有两本作文本,一本是课上的,一本是课下的。课下的自己命题,随时有感受就写下来,一篇一篇的文章都存起来。过了一段时间,要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编成一个集子,还要给集子取个名,写上自己的姓名,誊抄一份,装订起来,挂在教室里让大家看。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大有好处。他认为自己的作文居然成了集子,很有兴趣。再有,不妨把好文章给报刊做推荐,发表一两篇也好。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处女作用铅字排出来,往往对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有很大的影响。丹麦作家安徒生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看到自己的童话第一次用铅字排出来,简直高兴得不得了。《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一些学生写的文章。有个学生写信来说,这件事简直在学校里都轰动了,同学们向他祝贺,老师向他祝贺,高兴得不得了。老师给学生推荐推荐,发表发表,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在作文中,我们要有表扬。不但有批评,而且要有表扬。批评是指出一些不足之处,这是必要的。好的作文一定要表扬,要在全班当众朗读他的作品,指出他的好处,还不妨有一些小小的奖励。我们还可以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搞一次作文比赛。再就是写日记。写日记实在好,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最初可能要说的话不多,慢慢地习惯起来就会说得多一点了。日记要不要批改呢?我说最好不批改。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日记收来,老师看过加以批改。这样,学生的心里话就不敢写了。学生愿意给老师看一看的话,自然是可以的。要学生自觉送来看,不要强制收日记。假如课内把课文讲好了,作文搞好了,再辅之以这种生动活泼的兴趣很浓的课外活动,我想,写作的问题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