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材编排体系的改革

(二)关于教材编排体系的改革

综合性是语文教学又一个显著的特点。语文教学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含有多种因素。加以解析,其构件有下面几部分:(1)课文,这是主体。课文是从古今中外的多体文章中选来的,它的组合有很大的灵活性。(2)语文知识,包括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以及阅读知识、写作知识等。这一部分虽然互有关联,却又是各自独立的。(3)语文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四者也各有自身的训练体系。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要求把教学内容的诸多方面汇为一个整体,使之线索分明,头绪不乱,各得其所,互相为用。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有人批评语文教材和教学是“大杂烩”,是“拼盘儿”,说明编排体系存在着问题。

让我稍微回顾一下历史。我国古代的文章选本很多,相对流传久远的,前有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后有清吴楚材等的《古文观止》。两部书的编排体系不外按时代顺序编排和按文体归类编排,这大体上代表了大多数古代的选本。清末兴建学堂以后,几十年间出版了多种语文教材,如《中学国文教科书》(1903)、《国文教本评注》(1915)、《复兴初高中国文》(1933)、《开明国文讲义》(1934)、《国文百八课》(1934)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只有少数教材的编排体系有所创新,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顺序编排,多数教材的编排体系大体上没有跳出古代选本的窠臼。

20世纪50年代做了分科的尝试,把语文课分为“文学”和“汉语”两门课程。这是我国中学第一次进行系统的文学教学和汉语教学,也是编排体系的一次很大的改革。分科的依据是,语言和文学虽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是两种独立的学科,两者除有共同的任务外,应有各自独特的任务。分科教材按照各自独特的教学任务建立各自的体系:文学课本大体上以文学史为体系,汉语课本以汉语知识应有的顺序为体系,改变了“大拼盘”的状况。这一实验为时不长就中断了。20世纪60年代又翻回头来编写合科的语文课本,编排体系力求有所改进。全书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要线索,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议论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依次进行安排。与课文相配合,讲授语法、修辞、逻辑、古汉语知识和写作知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分科、合科的两种教材代表着我国语文教材编写体系的两种型式:分科型和综合型。

后来,对这两种型式的教材都进行了研究和进一步改革,有的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乃至全国性的实验。

1.综合型教材,借鉴20世纪60年代的经验加以改进。已有的实验教材可分为以语文知识为主要线索和以语文能力为主要线索两类,都试图在目标的明确性和体系的严整性方面有所突破。在总的教学目的的统摄下,设计每个学年和学期的教学目的,进而设计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目的力求单一和具体。并且考虑到各个单元之间和各册书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脉贯通、循序渐进的合理系列。有的致力于单元的组成,使之成为教材的基本组织和教学的基本单位。单元以课文为主体,把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以及语文知识结合起来,成为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综合体。这些改革措施,对于综合型教材的编排体系长期存在的头绪繁多和编排松散的弱点有所克服。例如上海陆继椿老师编写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实验教材,以培养写的能力为线索,安排出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序列,依次安排108个训练点,力求一课有一得,得得有联系。

2.分科型教材,借鉴20世纪50年代的经验加以改造。已有的实验教材都是在“语文”这一门课程里分编两本或三本课本。一本《阅读》,一本《写作》(或《作文》),有的还有一本课外读本。《阅读》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按照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安排体系。《写作》课本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按照培养写作能力的需要安排体系。教学任务单一化,编排体系容易做到严整。两种课本的体系各自独立,又互相配合和联系。分科型的课本都比较注意文学和文言文的教学。有的教材,在高中阶段,高一集中讲授文言文,高二集中讲授文学,高三集中讲授文化论著。高中与初中,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

这里要特别提一提作文教材体系的创建。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历来缺少专门的系统的作文教材。教师指导作文往往随兴之所至,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老前辈讲的笑话,既可以写《中秋感言》,也可以写《太阳晒屁股赋》,教学效果不高。后来,在语文教坛上出现了系统的、独立的作文教材。已出的作文实验教材,可以举出两种为例。一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作文》课本,初高中六个年级已出齐,并经过了一轮(六年)的试教。其初中部分,作文训练的目标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观察比较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明白地有条理地记叙和说明,对一般性的问题能够做比较简单的分析,说出一定的道理,还要能够写一般的实用文。从这个目标出发,各年级的教材都由浅入深地安排写人叙事状物说理以及写实用文的作文练习,初一以记叙为主,初二以说明为主,初三以议论为主。每次作文的设计,包括知识短文、例文、作文范围和作文指导四个部分,俾师生都有所遵循。再一种是北京高原、刘朏朏老师搞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的实验。他们的设计是:一年级着重培养观察能力,采取写观察日记的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二年级着重培养分析能力,采取写分析笔记的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说明和议论;三年级着重培养表达能力,采取写表达随笔的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语感和章法。他们依照三级训练体系编写了实验教材,在国内5000多个实验班进行了试教。

少数民族双语地区的汉语文教材的建设,有些地方也在谋求编排体系的改革。如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今“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前身)编写的藏族高中的汉语文教材,从藏族学校双语教学的需要出发,创制了新的体系——按“学文”和“学话”两条线索安排教学内容。学文,大体上以记叙、说明、议论以及三者的综合训练为序;学话,从练句与谋篇两个方面进行安排。练句依次进行单句、复句、句式变化和各种句式综合运用的会话练习。谋篇依次进行叙事、说明、描写、议论等会话练习。

通观多年来语文教材编排体系的演进,不难确认,比较理想的体系应具有以下一些特色:

1.明确。教学要求规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规定编排体系。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是首要的。反过来说,编排体系要能鲜明地体现教学要求,总的要求,乃至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要求。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免于歧路亡羊;才能使教师教有所据,使学生学有所得。

2.渐进。总的来说,应该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分别来说,知识的传授宜于适当集中,以利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理解和记忆;能力的训练宜反复进行,不断加深,螺旋式上升,以利于获得熟练的技巧。语文的运用,是科学也是艺术,不经过多次反复的磨炼是难臻佳境的。

3.和谐。语文教材含有多种知识内容以及多种能力训练项目。教材体系的制定,要把这些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合理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如同指挥一个交响乐团,要使多种乐器演奏出和谐的乐曲。也同乐曲要有主旋律一样,教材的编排要有一条主线,在主线的统摄下,要使诸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各有自己适当的位置,使之君臣佐使配合得当,相得益彰,而不致有失于互不关联或互相干扰。

4.灵活。编排体系既要严整又要灵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人们的语文能力植根于生活。脱离生活,头脑就会空虚,语文能力和写作才华就会因失掉沃土而枯萎。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与生活相结合,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才能引发浓厚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孕育着和不时呈现出语文教学的良好机缘,有的固然可以由教材加以设计,更多的却是邂逅相遇,不期而然,无法事先知道的。为了不失掉稍纵即逝的时机,教材体系的安排应给教学留下充分的余地,以便教师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参照已有的改革经验,更加鲜明地体现这些特色,教材编排体系定会日趋完善。目前已有人做进一步实验,试图兼取综合型与分科型两种体系之长,开辟建立教材体系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