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怎么写”的问题

二 作文教学“怎么写”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写在语言能力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什么样的写作能力,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叶老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要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叶老在早期也曾经讲过同样的话。他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句话见于叶老的《作文论》。可见,叶老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写作能力这个问题,早有明确的见解,而且多年来是一贯的。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一个座右铭。这句话把学生应该具备的写作能力,给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区别于其他种类的写作能力。

下面我们讲六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用笔来说话”,这句话说的就是口和手要一致。

口和手要一致,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要一致,怎么说就怎么写,写出来的文字要明白如话,读起来要上口,听起来要入耳,这也是叶老一贯的主张。口耳一致,口耳跟写要一致,所以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要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说的是作文的内容要实实在在,如实地反映客观的情况,要真真切切恰当地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一句话,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实在在的物,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里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方面是语言的形式;另一方面是思想内容。作文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所以作文指导应该兼顾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文当然是应该有法的,写作教学也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法,教给学生一定的文章作法。安排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必须想到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上述的写作能力。

除了叶老提倡的这种写作能力以外,还有什么样的写作能力呢?比如,写起来不是用笔来说话,而是用笔来堆砌辞藻,搞另外一种书面语言,口跟手不一致。它的内容是空空洞洞的,或者不是说的真话,而是说的假话;或者不是说的自己的话,而是说大家常说的那种套话。这样,学生写出作文来也往往可以做到四平八稳,也往往可以做到挑不出多少语法方面的毛病;但是这种作文,不是我们所要求的。简单地说,叶老所主张的这种写作能力,可以称之为生动活泼的写作能力;与此相反的一种写作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八股式的写作能力。我们要求学生的,是前一种写作能力,而不是后一种写作能力。

第二个问题,是从第一个问题生发而来的,叫作训练和实用。

既然要培养学生具有生动活泼的写作能力,那么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我们在学校里训练学生写作文,这是一个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写作训练的过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用文字说明情况、表达思想等等,那是一个实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实用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实用的文字,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写作的。作者自己或者工作单位,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要介绍知识,或者交流经验,或者传达指示,或者处理事务,或者宣传教育,或者批评表扬,等等,认为做这些方面的工作,有必要采取书面的方式,来向更多的人讲话,这个时候就需要动笔来写作了。这是实用的过程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为写作而积累资料。确定了写作目的以后,作者(有时候是单位指定的一位同志来写,就是执笔者)已经具备了关于这方面的一定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资料;但是接受写作任务之后,还有必要进一步地搜集、整理一些资料,比如说阅读一些书籍,阅读书面材料,体验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等等。这样一边看材料一边酝酿,以便在动笔之前,对问题能够进行正确的了解和分析,能够得出恰当的结论。第三个特点,就是反复修改。作者写成初稿之后,往往要经过多次修改,或者自己进行修改,或者由别人帮助进行修改,直到把文章修改得满意了才算完。自然,实际应用的文字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实际写作的情况也有许多不同。比如搞文学创作和在工作岗位上写一篇实用的文字,就很不一样。写实用的文字,也有许多不同,比如写一篇学术论文和写一篇工作总结也很不相同。在实际写作中,不管辞藻怎么华丽,文理怎么通顺,如果是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那会是使人很讨厌的,甚至于是很有害的。

训练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这方面也可以大体上讲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学校里的写作文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就是说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训练。作文往往也要解决一定的问题,但这类问题可以说是模拟式的,不是实际需要解决的,写出来一般也不一定去发表,让它在实际中起作用。比如要学生给某人写一封信,这样一个题目往往是模拟式的,是进行写信的训练。从教学上来看,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训练。作文就是一种语文训练,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它的安排是由语文训练的需要来规定的,这一点跟实用的文字是有所不同的。第二个特点,学生写作文只能运用有限的知识和资料。作文,或者由教师命题,或者由学生自己命题,学生对于所写的题目往往缺乏充分的准备,有时甚至很少准备。而作文的时间又很有限,不允许像在实际工作中那样,写上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学生在下笔的时候还没有掌握很充分的有关的资料,何况学生一般也缺乏搜集资料的能力。第三个特点,就是起草后不可能反复地修改。学生写一篇作文,写好了自己改它一两遍就不错了,然后誊清交给老师,修改的任务往往是由老师来完成的。总之,不可能反复修改,达到完善为止。这是训练的过程跟实用的过程区别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也说明这两种过程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是实用的过程,一个是训练的过程,两者有很多差别;但是,我们不能够仅看到它们的差别,还要看到它们的联系。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一方面,训练的过程有它的特点,要求课堂作文跟实际写作完全一模一样,这是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我们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那种生动活泼的写作能力,是为了学生将来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学习跟生活中去运用,所以训练跟实用又要尽可能取得一致。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不考虑跟实用尽可能取得一致,这样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第三个问题,生活和资料,要注意学生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写作能力,那么在作文指导中,就不仅要注意学生怎么写的问题,还要注意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形式和内容这两方面,老师都要给以指导。作文要有内容,有内容就有话可说了。

要是内容是空洞贫乏的,虽然有时候也能勉强说出一些话来,那也只能说一些空话,说一些假话,说一些套话,这是很不足取的。学生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或者是还没有能力找到适合的内容。可以写的东西,可能就在他们身边,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寻找,所以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做一点开源的工作,指导学生去寻找、去捕捉写作材料。我们说“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来源于学生生活,就是直接的知识;再一个来源于资料,这是间接的知识。有的同志说,学生的生活是贫乏的,好像没有多少东西可写。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学生自有学生的生活,青少年自有青少年的生活天地。我们假如引导学生走进他们自己的天地,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寻找写作文的原料,那么,这个天地可以说也是相当广阔的。我曾经看了一些学生的作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写学生自己的生活的,有些还写得很成功。有的回忆童年时在农村的生活,跟小朋友怎样一起做游戏,怎样去捕鱼;有的回忆他的过去的老师或者同学,或者家庭成员,也写得栩栩如生。所以,孩子们的生活并不是那么贫乏的。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些就是可以写进作文的,总以为作文应该另搞一套高深的东西,搞一套莫名其妙的东西。身边的东西,生活中的东西,好像是不值得写入作文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他的作文跟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谈到学生写自己的生活,有的同志就认为,是不是让学生写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身边琐事呢?也不是。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我们首先还得引导学生写他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健康的东西,要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选取材料的方法。比如有的同志为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这种做法是很有效的。总之,开源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原料,从他们自己直接的经验中去寻找写作的原料。

再一个方面就是资料,就是指导学生能够运用书面的材料。这方面,谈的同志不多,所以我想多说几句。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有可能凭借阅读书面的材料来获得许多间接的知识、间接的经验。这些东西到他的手里,就变成他自己的东西了。一个人假如仅仅写自己直接的经验、直接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他还有另外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就是凭借书面材料间接地去了解他人的或者前人的知识成果。这个范围可以说比他个人直接的经验要广泛得多,真是上下数千年、纵横八万里啊!这也应该是学生写作材料的一个重要的来源。还可以说一下,就是学生将来走出校门以后,到实际工作中,写自己直接生活体验的文字机会比较少,而凭资料写东西的机会倒是比较多的。凭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东西,我们可以想一想,大体上是文学家的事情,或者说写别人的生活是报纸杂志记者的事情,除此以外就不多了;但是,凭间接的材料、凭资料写东西可以说各种岗位都是需要的。写总结、报告、意见书,写各种产品的说明书等等,都是凭资料来写的。这方面的用场是十分广泛的,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教会学生运用资料作文,要训练一些什么样的项目呢?第一,要教给学生一些关于资料的常识,让他们初步知道,要了解和研究某个问题,到哪里去找资料。记忆和运用资料,要讲究一些科学的方法。没有这样的方法,往往阅读了很多的东西,但是自己记住的不多,又没有做适当的记录,查找也困难,所以阅读了半天,就是熊瞎子掰棒子。很多同志由于不讲究阅读的方法,吃了这样的苦头。我自己就是,东一本西一本,翻翻这个,翻翻那个,手也懒,做记录做笔记做卡片很少,所以就吃了一些亏。有时候自己要用一些材料,认真地想一下,又想不清楚,只是模模糊糊地有个印象,这个材料出于哪本书,出于哪部书的哪一卷,都记不清楚了,这样的阅读就是事倍功半。我们要从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重要的资料要背诵。我们课堂教学里不是有背诵一项吗?叫学生记忆一些精彩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这样对他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这仅仅是背诵的一方面的意义,它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就是能够使学生积累一些资料,积累一些知识。比如做笔记、做卡片,也是积累资料的很好的方法,把一些自己认为精彩的或者重要的东西,在卡片上抄录下来,注明出于什么书、多少卷多少页。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很多,我们掌握知识就很方便了。再比如,资料的整理,这也是应该训练的。整理资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一大堆资料在那里,怎样选择,怎样分析,怎样去伪存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都是要训练的。

总之,自己的生活和资料这两个方面,是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又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资料。观察生活这件事,许多同志比较注意了;运用资料这件事,还没有引起普遍的注意,希望同志们试一试。前面我讲过,运用资料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这也是跟实用的过程相结合的。在实际运用中,凭积累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在这个基础上写成文章,这种需要是比较广泛的。

第四个问题,知识和能力,要以训练为主,以知识为辅助的手段。

很多同志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为主;也有很多同志认为,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那么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说语文课有很强的工具性,要做到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须经过像铁杵磨针那样的勤学苦练,必须多读多写。语文知识的作用,只能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只有跟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语文训练,语文知识起的作用是极有限的。所以我的看法是要以训练为主,以知识为辅助的手段。

古代许多有成就的文学家谈他们自己学习语文经验的文字是很多的,许多人都重视训练、强调训练,都强调多读多写。运用这种方法,既然造就出了许多语言大师,就足以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它是包含着科学道理的,它是我们研究语文教学规律的一个宝贵的借鉴。对此,我们不应该否定它,而应该继承它。那么,能不能全盘肯定呢?也不可以。古今变化很大,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也变化了。古人认为完善的东西,今天看来往往不那么完善了;古人达到的境地,今天看来还大有向前开拓的可能和必要。许多事情都是这样,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我们继承多读多写这种方法,绝不是要照搬古人,而是要吸取它的合理的精神,至于读和写的方法,则应该吸取现代的理论和经验给予改进。这样,比起古人来我们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谈一谈学习语文知识的必要性。有的同志说,语文知识是不是可以不学了,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主要是多读多写就行了。我看这也是不妥当的。语文知识,如果内容安排得恰当,教学的方法恰当,那么它会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借助语文知识这个手段,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快一些、好一些。总起来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以训练为主,要以培养能力为主,要提倡勤学苦练,这一点应该是坚定不移的。即便有许多的方法,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可以采用的,采用之后,可以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好,但是有个基本的东西,就是勤学苦练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告诉学生,学习语文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经过勤学苦练、付出非凡的劳动,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再有就是在勤学苦练的前提下,我们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使学生学得快一些,好一些。我们要讲求教学方法,讲求学习方法。这两方面的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地提高。我们不能抛弃前人的经验,不能全盘否定前人的经验,我们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向前走的,这就是我们对待多读多写所应该采取的态度

第五个问题,写实和虚构,这也是关系到培养写作能力的问题。

学生作文到底是要求写实有的东西呢,还是允许编造故事呢?对这个问题是有不同看法的。有的同志主张要写实有的东西,认为这是个写作态度问题;有的同志主张允许编造,主要是看文字写得好坏,至于内容是编造的还是实有的,这个不必去过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解决的办法,就在于区别清楚两类不同性质的作文。一类作文必须是写实有的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各种实用性的文字都属于这一类。比如写新闻报道、书信、总结、日记、传记、生活回忆、小评论等等,这一类非文学作品,实用性的文字,必须要求学生写实有的事情,要说真话,不允许编造。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说真话的严肃态度。比如有的学校的学生写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写了拾钱包交给警察叔叔的事,显然有很多是假的,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这样做。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所谓交际就是互相传达互相交流一些实际的情况,如果所传达所交流的内容不是真实的,那么语言的作用就很成问题了。还有一类作文是文艺性的,是允许虚构的,像寓言、童话、小小说、小剧本、小曲艺之类。文学的功能不在于介绍真人真事、实有的东西,在于运用生动的原料进行艺术加工,使它更为典型地反映生活本质,使读者从里边得到启发。文学作品中有一类也是不能过于虚构的,比如传记性的文学作品,虚构的成分就有限了,个人的生活抒情诗也不允许虚构。那么,把作文分成两类,一类是写实用的文字,一类是写文学作品,以哪个为主呢?照我看来,应该以写实用的文字为主,要训练学生记叙、说明、议论这三种表达能力。记叙一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明一些实有的事物;议论,要学生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一些看法。对于文学作品,学生也可以写一点,但是不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这对发展其想象力很有好处。这样,就可以把两类作文区别开来了,有的是允许学生凭想象来虚构的,有的就不能虚构,要严格地写真人真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

第六个问题,要求和放手,这讲的是关于作文指导的问题。

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该给以指导。这种指导应该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而不应该限制他们的思想。比如列出许多词或者句式,要学生用到作文里去,这样,学生就只好挖空心思,以文思来迁就那一大串要他运用的东西,这是本末倒置了,对活跃学生的思想是很不利的。

指导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一个学期几次作文,有的作文就可以严格要求,有的作文又可以放手。就是说有的作文,教师可以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怎么写,要求在多长的时间内完成等等,但有的作文就可以有意放一放野马,时间也放宽些,让学生写一写“放胆文”。当然,还是以教师提出要求这一种形式为主,写“放胆文”不宜太多。为什么要提倡写一点“放胆文”呢?我前面讲过,有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实用的过程,一个过程是训练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教学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很多不同,但是要尽量地取得一致;因为作文教学旨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归根到底,还是要他们到实际中间去运用。写“放胆文”是更接近于实用过程的。

首先是命题,由教师来命题,这是一种训练写作的方式,是可以采用的,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距离实用的过程比较远。另外一种方式,是由教师指定范围,由学生自己命题。这一种做法比较接近实用的过程,写“放胆文”就宜于采取这种方式。至于在实际写作中怎么写的问题,是由作者自己来考虑的,不是由别人给规定的,要由作者根据他的表达的需要来考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怎么写往往是由老师给设计的,老师向学生提出要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要模仿哪一篇文章等等。这种做法是一种训练的方法,也是距离实际写作比较远的。要学生写“放胆文”,学生就不妨自己多考虑一些问题,教师的指导就不妨原则一些,给学生提一些启发性的意见,要学生自己根据文章内容表达的需要来确定怎么去写。这样,就跟实际写作比较接近。

其次,还可以说说时间限制。一般的作文,总是限制在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之内写完。这种限时作文的办法,可以训练学生敏捷思维,从教育的要求来看是合理的;但是这种限时作文又距离实际写作比较远。实际写作虽然有时候由于任务比较紧急,也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写出来,但是在通常情况下限制的时间是比较宽裕的,或者是几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我们指导学生写“放胆文”,就可以把时间放得宽裕些,多给他一点时间来考虑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这样,又跟实际写作比较接近。

还有一个修改的问题。一般作文,都是由学生写完以后交给老师,由老师修改一下,再进行一次讲评就可以了。实际写作是要作者自己去反复修改,还要求作者去征求意见,参照意见去进行修改,最后达到满意为止。我们指导学生写“放胆文”,也不妨要求学生自己去修改,甚至不只改一次。当然这种改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进行的,要求学生自己反复地改,把文章质量提高一步,这样又是跟实际写作比较接近的;所以要训练学生写点“放胆文”,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接近于实用的过程,这样搞一搞是会有好处的。

以上我讲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意思,就是把写作教学搞活。所谓搞活,就是要把写作训练跟丰富学生的生活、增长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联系起来,就是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要使训练的过程跟实用的过程尽可能接近。搞活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