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材编写有关问题的答问
问: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看待和处理文学教学?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语言派”吃掉了“文学派”,应该重视文学教学。对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有何具体的建议?
答:我不知道存在着“语言派”和“文学派”。果真存在的话,那么,一个讲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一个提供运用语言的优秀范例,两者是比翼鸟,是连理枝,是好朋友,没有理由互相排斥。就目前语文教材的内容来看,我以为两者都应该适当加强。
在中学阶段,讲授语言知识也好,讲授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也好,都是主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具有足以适应深造和就业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语言学家和文学家,这是大家都同意的。如果有极少数学生从小就养成对语言或文学的浓厚兴趣,表现出优异的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应该在鼓励他们学好各门课程的同时,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发展这方面的才能。
单就文学教学来说,自从20世纪50年代文学、汉语分科被否定之后,大家一直对在中学进行文学教育讳莫如深。其实,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在中学搞纯粹的文学课固然未必适当,在中学语文课里适当安排文学的内容却是完全必要的。文学教育除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之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而且一定的文学知识是一个有文化的青年所应具备的。我们在一次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学生缺乏起码的文学常识,如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史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红楼梦》,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深思。
我想,在中学语文教材里适当增加文学名著的比例,特别是在高中,多读一点文学名著,并且学习一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会是十分有益的。
问: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师中存在着“双基派”与“思维派”之争。有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错字不断,病句连篇,必须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有的教师则认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着重发展他们的智力。对于这种争论,您是怎么看的?您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处理加强双基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语言工具是发展智力的一把钥匙。加强语文基本训练和发展智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发展智力离开语文基本训练,多半会落空。如果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很差,其智力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语文基本训练离开发展智力,也会搞得事倍功半。如果学生不是生动活泼地学习,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其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也难以长足进步。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存在着“双基派”和“思维派”,那么,我认为他们本来是一家子,应该紧密合作,取长补短。
从我们的一次调查来看,不少中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很差。加强语文基本训练是当务之急,十分必要。加强语文基本训练,不要仅仅理解为解决语言文字的问题,要同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结合起来,要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要同活跃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知识结合起来。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语文基本训练搞得生动活泼。
问:目前学生语文水平低的情况还相当严重,一些农村中学尤为突出,而各地选择语文教改的试点又多是城市中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您认为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提高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效率?
答: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有些是老大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研究和解决,都要从实际出发。哪一种意见是对的,哪一种意见是不对的,看什么呢?要看实践的效果。这样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验就十分重要了。目前全国已经有了一批学校进行实验,是十分可喜的。
目前的实验,多数是在城市的条件较好的学校里进行的。他们的经验有普遍意义吗?我认为其中一些基本的东西是有普遍意义的,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也是有参考价值的。条件较差的学校应该注意研究这些经验,并且借以创造自己的经验。
就我所知,已经有一些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参考各地的经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可能范围内改进教材,并努力改进教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我的见闻有限,各地可能都有一些条件较差、有志改革的学校。他们的经验,对于取得大面积丰收有直接的意义,非常值得重视。过去我想,进行教学改革可能只有条件好的学校才办得到,现在看来不对了,条件差的学校也有许多事情可做。
问:您认为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通过讨论、研究和实践,哪些问题已经初步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待于深入?今后怎样把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答:中小学语文教学费时多、效果差的状况,自吕叔湘先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尖锐地提出来之后,不仅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而且由此在语文教学界展开了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讨论。
多年来,这场讨论逐步深入,初见成效。
这场讨论使我们正视了语文教学令人不能满意的现实,大大提高了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文革”十年,语文教学受到严重摧残,教学质量低下,学生读写能力差得惊人。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状况未能迅速改变。原因何在呢?不是语文教师不努力。语文教师负担重,工作十分辛苦。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对语文教学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无效劳动,得不偿失。在讨论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凡事要讲究科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一定要下大决心进行改革,认真探索语文教学特有的规律,变无效劳动为有效劳动。
为了在语文教改的路途上艰苦地探索,许多语文教学研究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就教材体系、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与训练等等问题各抒己见,争论探讨,学术思想活跃,研究空气浓厚,打开了教学改革的局面。这场讨论还促使许多语文教师大胆实践,进行种种实验,在改革教材、加强双基、思维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等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为进一步研究和从事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之,从专家到教师,关心语文教学,摸索改革的途径,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大有解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