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合乎事理

(二)要注意合乎事理

在作文评改中,除了在作文的立意、遣词、布局、谋篇几个方面要加以指点外,对于是否合乎事理也要加以指点。学生的作文往往有不合乎事理的地方,这是由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够丰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不够准确造成的。加以指点,可以促进他们寻求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以作文《一幅诗画》为例。

这篇作文,写景生动,文字优美,是一篇佳作。它记叙的是一幅画面上的情景,画的是《枫桥夜泊》诗意。作文说,“诗画紧密结合”,可见这画完美地表现了诗意,没有同诗意相违背的地方。文呢,记叙的是画,自然也应该同诗“紧密结合”;但是仔细推敲,作文里所写却有一些地方不合乎诗意,还有一些地方不合乎日常的事理。

“夜空中一轮圆月高挂,发出了迷蒙清冷的光。南归的大雁在飞翔。”诗里写的是“月落”,这里写的是月亮在空中“高挂”,诗里写的是“乌啼”,这里写的是大雁南飞,两者不相符合。大雁在夜间飞翔是不常见的,因此中国画画夜景,一般不画飞雁。何况诗有乌无雁,画中却有雁无乌,似乎不会是这样的。

“远处芦苇丛中有一座石桥,桥身模糊,只可看得出大致的轮廓。桥下流水,在月光下闪着粼粼微光,秋风吹过,形成一片涟漪。”点明在“远处”,连石桥也只隐约可见,远处的水不可能看到“涟漪”。中国画的画法是“远水无波,远人无目”。画远水,也不可能画波纹。

“江面上,一叶扁舟在漂荡;船上的灯火与渔家的灯火遥相呼应。船首有人在湖光夜色中安然入睡,但他却正望着渔家的灯火,心中充满乡愁,在愁闷中不能睡去。”诗写的是“夜泊”,这里说一叶扁舟在江面上“漂荡”,两者不相符合。船上的人“安然入睡”,却又“正望着渔家的灯火”,“在愁闷中不能睡去”,两种相反的情态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同时,桥已在“远处”,船则浮在“江面上”,想来比桥更远。船上人的情态是难以画出来的,自然也是难以看清楚的。

“忽然间,一阵悠远的钟声从古寺中响起,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回荡。这阵钟声打破了画面的沉寂,冲破黑暗,飞向远方,似乎在报告有客船到港的消息。”画是不会有声音的。画家如何以无声的笔墨表现夜半的钟声,作文没有告诉读者,却直接写听到了钟声,让人难以理解。如果是写想象,应该说明是写想象,加上“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就好了。最后一句,仍然讲客船尚未到港,同诗不相符合。

凡此种种,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是不足为奇的,也不能算作什么大的缺点。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如果及时指出来,对于学生会有很大助益。这会使他们懂得,作文不仅要有好的中心思想和充实的内容,不仅要求语言文字的恰当运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合乎事理,合乎生活的逻辑。要写好作文,除了要下苦功学好语言之外,还要提高对事理、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这后一方面十分重要,却往往被忽略了。

【附】

一幅诗画

诗是写出来的“画”,画是绘出来的“诗”。中国画的画家们往往在画面上题诗写字,图文并茂,使图画和诗文相得益彰,诗情画意水乳交融。

我曾经见过为唐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所做的画。把诗抄录于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幅中国画。夜空中一轮圆月高挂,发出了迷蒙清冷的光,南归的大雁在飞翔。已是深秋的季节,萧瑟的秋风中,江边的枫树落叶飒飒。远处芦苇丛中有一座石拱桥,桥身模糊,只可看得出大致的轮廓。桥下流水,在月光下闪着粼粼微光,秋风吹过,形成一片涟漪。寒霜遍布。

江岸的山岗上,树丛中显露出几处渔家的村落,窗口射出了微弱而温暖的光,稍稍驱散了一点秋夜的寒气。江面上,一叶扁舟在漂荡;船上的灯火与渔家的灯火遥相呼应。船首有人在湖光夜色中安然入睡,但他却正望着渔家的灯火,心中充满乡愁,在愁闷中不能睡去。清凉的月,萧瑟的风,飘零的叶,更现出一片凄凉。此情此景,用文字是写不尽的。

画的右下角是一座古寺——寒山寺,寺院的门紧关着。整个寺院建在一座山上,周围簇拥着墨绿色的松柏。风一吹过,好像可听得松涛阵阵作响。青山绿树萧寺清风,一切景物都处在深深的静寂中。

忽然间,一阵悠远的钟声从古寺中响起,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回荡。这阵钟声打破了画面的沉寂,冲破黑暗,飞向远方,似乎在报告有客船到港的消息。

这幅画,诗画紧密结合,互相补充,诗情画意,给人以很高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