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
中学语文教学要十分注意加强语文基本训练,特别是字、词、句、篇的训练。
比如识字。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3000多常用字。现在的中学生是不是都掌握了呢?没有都掌握。从调查材料看,有相当多的学生,经常写错、用错的常用字在1000个以上。因此,到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还有个继续识字的问题,要巩固回生的字,还要扩大识字量。用词造句、布局谋篇也要抓好,这是语文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搞得扎实,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会比较顺利。如果基本功搞得不扎实,例如字写得很难看、常写错别字、造句错乱、文理不通等等,他们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遇到严重的障碍。在他们的一生中,一些不良习惯会跟影子一样不离左右,随时给他们带来苦恼。加强语文基本训练是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大事情,值得高度重视。
怎样加强基本训练呢?
加强基本训练,必须要求学生下苦功掌握语言文字。要从难从严,半点儿也马虎不得。这方面我不想多说。我想说一说另一个方面,就是不能简单地把加强基本训练理解为光是语言文字的问题。如果只就语言文字抓语言文字,其他一概不管,基本训练一定收不到好的效果。学生即使能够背诵几千个词和成语的定义,能背诵几百条语法修辞的规则,运用语文的能力往往仍然难以有效地提高。要把语文基本训练搞“活”,使它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同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来,同丰富学生的知识联系起来。
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发展表达能力的基础。一些掌握了较好的文字技巧的人,如果没有生活实践,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学生怎么样呢?学生的作文是一种培养语文能力的练习,同写一般的文章不尽相同。可是如果离开了生活实践,这种语文练习也是搞不好的。在一篇文章里,语言文字不是独立的和唯一的成分,它是附着在思想内容上并反映思想内容的。如果置思想内容于不顾,那么附着得是否恰当、反映得是否逼真从何谈起?文字技巧的高低从何较量?基本训练如果只管语言文字,不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及从生活中吸取材料,如同只管建楼房不管打地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稳步提高的。
学生的生活在哪里?在课堂里,但主要还是在课堂以外:在家庭,在社会。对此,教师会感到有些鞭长莫及。的确可以从某些课文里看出作者观察生活的认真细致,但从课文里只能看到作者观察生活的结果,至于作者下笔之前观察生活的过程是看不到的。这样看来,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活动,例如看图画,看幻灯,看电影,看戏剧,组织参观、游览、访问,观察体育比赛或理、化、生的实验等。在这些活动中,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做认真细致的观察,从而进行写作或说话的练习。还有必要提倡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把日常观察所得随时记下来。有些老师这样做了,效果很好。
年轻人的思想是如一池清水那样没有任何波澜吗?不是。现实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本国生活和世界生活的发展变化,会在他们敏感的心灵中引起种种反映。赞成或反对,明白或困惑,喜悦或愤怒,追求或厌恶,总是层见迭出,是无休止、无穷尽的。生活是产生种种思想的源泉,我们讲基本训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也就是说要联系学生的思想。
然而学生写作文往往感到无话可说,就是勉强说几句也淡而寡味。这是为什么呢?总的说来,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写作的习惯。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原因。一是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态度不对头,认为生活和思想是一回事,作文是另一回事。作文是要端起架子写并非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东西。这样,作文自然就难了。要向学生讲清楚,作文就是要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是并不神秘的。二是老师出的作文题(或限定的作文范围),有些是值得商酌的。命题是一种艺术。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爱说,那诀窍就在于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命题。我手头有几本学生作文选,其中有些题目,如《多好的小伙伴》《忆外公》《学骑牛》《解剖蟾蜍》《我多么想到太空中遨游》等,这些题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新颖有趣。有这样的好题目,学生自然能写出好文章来。
要提倡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不说假话,说实话不说空话。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有时说走了板,也不要紧,适当加以引导就是了。须知说真话实话是容易的,说假话空话,要说得有点像真的实的则很难。两种作文表达得好坏往往十分悬殊,就是这个缘故。有位老先生对八股文很有研究。他说,八股文同一般文章的主要区别在于:八股文是为“题”而做,一般文章是为“我”而做。讲得很有道理。我们不能把过去写八股文的训练方法用于指导学生今天的作文。
加强学生的基本训练还要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来。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许多门课程都能起训练思维能力的作用,例如数学课,也许比语文课起的作用更大一些,但是只有语文课是把训练思维能力和训练语言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思维能力同听、说、读、写都有关系,表现在写作中就是通常说的思路。写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中间说什么,通篇是怎样一环扣一环地层层发展的,有一条思想发展的路子。这个思路是否通顺、是否畅达、是否合乎逻辑,对文章写得是否清楚明白可以说起决定的作用。选词造句固然也有思路在,但毕竟是局部,通篇的思路是更要讲究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研究和领会文章所表现的作者的思路,作为自己写作的借鉴;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导他们下笔之前认真地想一想,最好先写个提纲。思路,思路,路是从思中理出来的。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许多毛病,特别是思路不清的毛病,病根在于没有认真思考,故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加强基本训练还要同丰富学生的知识联系起来。丰富知识,似乎与语文基本训练没有多少关系,其实不然。内容贫乏、语言干瘪、思想简单、观点幼稚等等学生运用语言常犯的毛病,多半是由知识贫乏而来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等各种宏微巨细的知识,汇成一个知识的海,语言之船是要靠这海才能有效地航行的。有修养的成年人,肚子里可能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海,他们运用语言就比较自如。学生的肚子里还只有一勺水,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海。“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难怪他们说话和作文都只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我们要注意给他们灌注知识的甘泉,不断地增加他们的写作储备。老师的知识面也要宽一些,好的语文老师在知识的积累方面应该成为真正的杂家。虽然自己有一缸水,只需要给学生一碗水,可是如果自己没有这一缸水,就难以给学生一碗富于营养、真正解渴的水。
我讲了这几个联系,主要意思是希望把我们的语文基本训练搞“活”。要搞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不要搞得机械呆板,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如觉得我讲的有几分道理,不妨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