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这是我竭力提倡的。现在看来,这句话并没有被更多的同志所理解。肯定是我说得不到家,或者没说好。我坚信写作若离开生活,是无法训练好的,无法获得真正的写作能力,充其量只能写写八股文。迄今为止,好多项的训练,包括高考,八股文的气息是很浓厚的。就是说,它不问生活,不管思想,就问你语言技巧是不是合适。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训练。我看过一篇彩色复印的八股文,第一惊讶是字写得太漂亮了,第二惊讶是认真,一份卷子后面签名的就有若干若干名,盖许多印,第三惊讶是我看不懂,连题目都看不懂。作为语文技巧训练是很到家的了,但是它完全脱离生活,脱离思想。它是要以朱熹的注解为思想,要代圣人立言,不能说自己的话。按道理,作文是写生活的,写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学生认为很枯燥,就是因为写作脱离了生活。咱们《现代写作报》上连载了许祖云老师的文章《加速作文教学社会化的进程》,他提倡写作社会化,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写作本来是极富有感情的,极富有思辨的,极有兴趣的。到了我们作文训练上来,就变成很枯燥的东西,为什么?就因为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
也常常有人这样说,学生的生活是没有多少好写的,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学起来就没有兴趣。其实,生活是广义的,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在这个范围内收集写作的材料,不论写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应该是很丰富的。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眼睛向下,要看到学生周围这一块极肥沃的写作土壤。在青少年学生中,常有一些思想的波浪、生活的波浪。好几年前,我到武汉,看到一位语文老师穿着笔挺的西装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议论。有学生说老师崇洋媚外,有学生说不能这样认为,长袍马褂也不是汉族的,讨论了20分钟,这时老师就说,请同学们就这件事写一篇议论文。这个题目出得够漂亮的,比我们挖空心思想一个题目要好得多。写作与生活结合,生气就来了,就活泼了,就牵动了学生的心。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生活中的热点,抓住了热点,教学就事半功倍。叶圣陶先生与夏丏尊先生合写了一本书叫《文心》,可以说是教育小说。有一段写到“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当局退让,民情激昂,学生酝酿着发一个宣言,向社会表明爱国的态度。王老师就参加到学生里面去,先给学生讲宣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应该怎么写,指定一个学生去起草,然后让大家去修改。这就是一次很好的作文,这种作文就立体化了。这种作文对学生影响极深。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写作是反映生活的。离开生活,写作就没了灵魂,没有血肉。在学习期间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并不是等到当了作家才去注意。南师附中有个同学叫陈粤秀,她有一篇小文章《自我介绍》写她自己,写得很生动,我们后来把它选到语文课本里去了。它为什么生动呢?她写她自己,再加上她的聪明,就写得非常生动。有的学生写生活也不一定能写好,怎么办呢?据我看,虽然他还不能写好,但与生活有了联系,就有了写好的基础。不联系生活,那他连这个基础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