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读多练

(一)多读多练

学生的读和写,不但要求精,而且要求多。对这个“多”字,有些人是不完全同意的。他们主张“贵精不贵多”,为了讲得精改得细,总是觉得课文应该少几篇,作文应该少几次。这种主张是有片面性的。多读多练是我国语文教育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古代不少文章大师都沾多读多练的光。欧阳修提出的“三多”(多看、多做、多商量)是古人学习语文的经验总结,对我们仍然很有价值。为什么要多?拿读来说,读是为了吸收别人运用语文的经验。读得多了,才能学到丰富的词汇,才能学到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才能打开眼界,从互相比较中真正学到一点本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一针见血地道破了多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再拿写来说,写是为了把学得的写作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任何工具的掌握,都要靠反复练习。语文是一种十分复杂而又要求高度精确的工具,自然更要靠反复练习。如果读得过少和写得过少,讲得再精、改得再细也很难起多大作用。比如学骑自行车,如果只骑那么几趟,骑得再认真,也仍然难免跌跤。当然,要求学生多读多练不是无限制的,要以不使学生负担过重为度。

根据上述原则,加强了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练习。作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尽可能多做几次,教师对作文要认真指导和批改。

要求读得多,同时也要求读得精。一个中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比360篇课文要多得多,这360篇课文只是其中要求精读的一部分。课文之中有些还要求背诵。关于背诵,有的人也有不同意见:“不是反对死记硬背吗?让学生花那么大精力去背书,有什么好处呢?”背诵,也是我国语文教育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前人一直把背诵当作重要的学习方法(宋代的朱熹就是提倡背诵的一个)。我们要求的背诵跟死记硬背完全不同。死记硬背,指的是某些知识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会运用,只是让他们死记一些术语和定义。这对掌握一门知识来说是有害的,所以应该反对。背诵作为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却是另一回事。首先,这种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熟读成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文章的某些好处,往往很难百分之百地讲出来;即使讲出来,光是听别人讲,体会也是不深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就不能只让他们听讲、记笔记,还必须让他们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就是反复诵读的结果。其次,背诵不仅为了切实地理解课文,而且为了让所理解的东西不是“寄存”在脑子里,而是真正化为自己的本领,能够在写作的时候用得上。书读得十分纯熟,才能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所学的东西也才能在笔下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由此可见,背诵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让学生多花一些精力是值得的。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读几篇文章,而且记得熟,这套课本适当增加了背诵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