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读课“实”和“活”教学基本式

四 讲读课“实”和“活”教学基本式

我同钱梦龙同志相识,最早是在第二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上。那次会是在北京的香山召开的。时值深秋,猎猎的西风中,满山是火红的霜叶。握手之次,听着这位鬓带微霜的上海人的温和笑语,第一个印象就是:老钱是一位很好的语文老师

再次会面,是在《语文战线》举办的西湖笔会上。与会的人不多,得以畅谈。西湖的明媚春光,颇助谈兴,梦龙同志的许多见解对我很有启发,又听了他两堂观摩课,更加深了我的“好老师”的印象。

这两年虽没再见面,但不仅时有鱼雁往还,而且常常读到他的文章。在我看来,梦龙同志的语文教学至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实”,一个是“活”。

语文(包括口头说的话和书面写的话)是一种交际工具。中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相当水平的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这两方面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能力。要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即使使用很好的方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古往今来无数经验证明,要学会掌握语文工具,非经过扎扎实实的磨炼不可。因此,语文教学要讲求“实”,要讲在实处,练在实处,要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中摸爬滚打。否则,花点子再多,在学生那里也只如过眼云烟,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梦龙同志的语文教学充分注意了这一点。一字一句,凡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他都认真对待,严格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掌握。且看他的《故乡》的教学,讲“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的“横”字,讲得多好啊!这课书教了两课时,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都是同语文训练密切结合的。梦龙同志有这么个想法:教学改革不要追求“花样翻新,争奇斗异”,而“要让学生练听,练说,练读,练写,多方面地进行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我体会,他的这个想法就是主张语文教学要落在实处。

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一个特点,在于它同人们的思想感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的反映,是十分生动活泼的。因此,语文的运用要“活”,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的运用也要“活”。倘若采用机械呆板的方法填充灌输,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梦龙同志的语文教学是很“活”的。听他的课,看他的教学实录,感到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思考,积极活动。老师掌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把多少带有机械性的语文训练同学生十分活跃的智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记得我在杭州听他教《愚公移山》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角色”,同学生一起时而深思时而朗笑,忘记了自己是听课者。其他听课的同志也有类似的感受。

梦龙同志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仅因为他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很好的指导思想,而且因为他有很好的教风。他热爱语文教学,热爱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真心同学生做朋友。他善于察知学生思想的细微变化,善于发现学生在思考时迸发出的暂时还不明亮的智慧火花。他在学生面前不摆架子。他在《故乡》教学中,乐于当众对一个学生说“你比老师高明”。这些,都是极为可贵的。

电扇在嗡嗡地响,盛夏到来了。由此我又想到秋季和春季那两次同老钱的会晤。我忽然想到,这三个不同的季节恰好是梦龙同志教学生涯的写照。在严霜中,曾是灿然的红叶;在春风中,它怒放新葩;如今沐浴着盛夏的阳光,枝叶越来越繁茂了。